不少家長都希望能養出「雙語」小孩,許多全美幼兒園、雙語幼兒園、兒美補習班也打著「雙語小孩」廣告詞彙,吸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大排長龍。
然而,在看到「競爭力」一詞就急著送孩子學外語前,爸媽們有沒有探討過:究竟雙語能帶來什麼好處?怎樣的程度才能稱得上雙語?如果天生環境難以養成雙語,那我的孩子還要繼續學外語嗎?
大腦每天「鍛鍊」,雙語小孩更懂別人想什麼
所謂的「平衡雙語人士」,指的是母語和第二種語言程度相當,且在平常生活中經常切換使用兩種語言。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研究指出,雙語者不僅認知能力比只會講一種語言的單語者好,也不容易被外界訊息干擾,而當被要求從任務A切換到任務B時,所需要的時間也比單語者短。
為什麼呢?原來,雙語人士在處理事情時,不管他們當下是使用哪種語言,大腦都會同時啟動兩種語言的思考模式,然後再立刻判斷這時要以哪個為主。雖然這個「迅速判斷並選擇」的過程極為短暫,但大腦其實已經比一般人思考更多、考慮更多,因此當雙語人士經常在日常中不斷重複此種過程,無形中就大幅強化認知能力。
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University Putra Malaysia)也針對學齡前階段孩童進行研究,發現雙語小孩比單語小孩更容易理解他人在想什麼,甚至能夠洞悉他人心理。
真正的「雙語」很難,但學外語也能鍛鍊大腦
不過,如果以為把孩子送去全美幼稚園、雙語幼稚園就能養出雙語小孩,其實誤會可大了。因為要達到真正的雙語並不容易,必須像專家所說,兩種語言程度同時都是母語精通等級,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都經常使用。
通常真正的雙語小孩不外乎兩種情況:一種是爸媽或主要照顧者分別為本國人和英美母語人士,且經常在家裡用兩種語言溝通;另一種則是舉家搬遷到英語系國家,孩子在家講母語、出外講英語。
然而,即便不是雙語家庭或移民家庭也不用擔心。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者曾在2012年發佈研究,發現就算沒辦法達到雙語等級,但只要經常在生活中試著用外語來思考,就能訓練孩子理性的思考力。
他們在大學設計一場丟銅板遊戲,故意設計一個對參加者利大於弊的賭局規則。沒想到研究卻發現,如果用母語詢問,參加者通常會退卻;反之用外語詢問,參加者多半冷靜分析後選擇加入賭局遊戲。
為什麼呢?原因是我們對母語太熟,容易被母語詞彙中隱含的負面意義影響,例如:「輸」可能代表「被貶抑、會失去某些東西」,因為害怕「輸」,所以作出較不理性決定;但如果此時用英文來思考,反而可以讓我們不受語言的框架影響,並冷靜判斷做出有利決策。
落實日常練習,多會一種語言就多一種思維
因此,多會一種語言就像多一個頻道,能夠多一種思維。那麼,爸媽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語言多頻道」小孩呢?建議可以這樣做:
1.找專業母語人士學習:
幫孩子找專業母語師資進行教學,讓他們可以在每週或每日固定時段裡,養成用英文思考的模式。如果爸媽本身英文底子不差,雖然可以自行教學,但要提醒一下:「教自己的孩子,往往更容易沒耐性。」
畢竟教學是一門專業,假設家長在教學過程中忍不住發脾氣,可能導致孩子更害怕英文,建議還是讓專業的來!
2.觀察孩子喜好,落實日常練習:
如果孩子愛畫畫,可以請他用英文描述畫作內容,但切記不要過度在意發音或文法錯誤。如果愛唱歌,歌詞是很棒的語言學習文本,帶著他唱幾首英文兒歌、童謠。如果已經學會閱讀,可以送幾本英文童書,讓他在閱讀的同時透過文字刺激思考。
3.時常分享異國文化、風俗:
「好奇」是學習他國語言的一個重要動力,因此常常會看到旅遊回來的人努力學習該國語言,只為了更深入了解當地民情,甚至與當地人建立關係、交朋友。就像青少年追逐韓流明星時,為了更瞭解韓國文化,也會努力自學韓文。 家長可以常常和孩子分享異國文化、風俗,開啟他們對世界的「好奇」,讓他們知道:「噢,原來世界上並不是只有台灣這種生活方式!」當他們知道世界上不是只有一種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他們才會更願意去學習新語言、接納不同思維,未來才能成為「語言多頻道」孩子!
將英文落實在生活中學習,馬上體驗沉浸式教學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兒童睡前故事集+精美文具組」&「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