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的不甘願,變成看到英語就討厭!

Sandy是一個對自我要求極高的職場女性,不管時間多晚,客戶的訊息絕不漏接,立在辦公桌上的座右銘是「使命必達」,也因此成為老闆重要的左右手,職場表現出色的她,最近卻因為「叫不動孩子讀書」而十分苦惱。

在教育上,Sandy採取虎媽路線,尤其重視孩子的英文教育,從小就讓女兒上雙語幼稚園,小學六年也都不間斷的補習英文,現在女兒從國一升國二,卻在某天回家後對她說:「媽媽,我不想學英文了,好煩!」

Sandy當下立刻的反應是:「為什麼?!我都花這麼多錢讓妳學這麼多年了,妳現在才跟我說不想學?別說了,妳要是不好好上課,明年也別想出國了!」

當父母的高度期許變成壓力…

要怎樣才能讓孩子心甘情願的投入學習?這其實是不少父母極為頭痛的問題。當我們深入詢問Sandy平常在家如何跟孩子互動,她表示,升上國中後的課業明顯變難又變多,所以她除了督促女兒預習、複習功課,平常母女間的談話也是縈繞著讀書居多,她會關心女兒下一次考試的科目、成績,並幫忙看考卷檢討下次該如何進步,自認為是對學習相當用心的媽媽。

殊不知,正是這樣的高度期許與關心,造成了孩子的學習壓力。

出版過多本教養書籍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指出,孩子對讀書學習興趣缺缺的原因有很多,大部分都與在讀書學習上經歷過的挫敗經驗相關,有可能是努力念書了成績卻不如預期,也有可能只是討厭授課的老師,甚至於讀書是為了應對家長的高度期許,成績若不好就得承受父母的指責批評。

簡單地說,孩子一旦將學習與負面情緒連結,就有可能出現坐不住、拖拖拉拉、拒絕學習等大人看來「不努力」的行為;此時父母若繼續說教、講大道理,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反感,甚至將這股不甘願的感覺,轉成對學習真討厭!

少批評、多肯定,學習要「有興趣」才會甘願

目前已被廣泛運用於教育現場的幸福五元素「P.E.R.M.A」,係由美國賓州大學的「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所提出。

若用幾句話概括解釋,便是要讓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自己「學得會」、「做得到」,甚或只是「有做到」時,家長若能表現出「我注意到囉!」並不吝給予肯定,如此讓學習與正面情緒的連結愈來愈強,才有可能從內在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即使學習再辛苦,也會願意堅持下去。

P.E.R.M.A.幸福五元素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s:快樂、樂觀、滿足、愛、感恩等正向情緒,可以讓人充滿能量。

●全心投入Engagement:全心投入某些活動時達到忘我與忘記時間的頂峰經驗,也有學者將之稱為「心流」(flow)。

●正向人際關係Positive Relationships:人與人之間的社交支持,讓彼此感受被了解、被聆聽,因而能感到安慰及幸福。

●生命意義Meaning:投身於一些認為比自己更重要的事情當中,如慈善活動,代表的學說如利他主義。

●成就感Accomplishment:當人達到某些有意義的成果,成就感能為自我加值,並促使我們有向上的動力。

事實上,Sandy的女兒不是真的討厭英文,而是厭倦於學校只能以考試成績評量她的學習成果。因為Sandy長期聘請外籍教師幫女兒上課,所以她對自己的英語口說能力其實頗有自信,但學校測驗以讀寫為重,讓她覺得缺乏表現的舞台,才會一時萌生退意。

我們建議Sandy,應多多欣賞、肯定孩子在英語學習上的長處,不要只注重學校測驗成績。比如說,可鼓勵女兒參加校內外的英語演講比賽,或是結交外國朋友、幫她報名線上真人外師課程等,以滿足女兒「開口說英文」的學習欲望。

最重要的是,少批評、多肯定,不要將表現好視為理所當然。諸如「我都花這麼多錢栽培她了,說得好不是應該的嗎?」此類想法,可說是華人家庭的通病;「少一分打一下」也是類似的問題,家長無視於孩子做得好的部分,只注重還沒做到的目標,反而容易讓人失去學習動力。

著名的心理學家哈洛(Harry Harlow)說,學習不是為了報酬,促使一個人學習最好的方式是激發好奇心、引起動機,讓他為了求知而去求知。在這條學習的長路上,tutorJr會持續扮演正向發動機的角色,幫助父母發掘出孩子的學習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