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活動「心」出發,與孩子在感恩節學「道謝」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每到年底就是歐美接連慶祝重要節日的季節,熱熱鬧鬧地跟著感受歡樂氣氛之餘,更是趁機認識節慶背後文化意涵的好時機。在十一月底「感恩節」即將到來之際,帶領孩子學習欣賞生活中所擁有的一切、感謝他人的體貼與幫助、並且真誠表達自己的感激,他們將能在美食和有趣故事之外,獲得一輩子受用無窮的「感恩之心」。

越來越多幼兒園或學校會跟著慶祝歐美的節日,帶小朋友透過歡樂的氣氛,認識不同的文化。緊接在熱鬧俏皮萬聖節後的,是十一月第四個禮拜四上場的感恩節(Thanksgiving),如果對於這個美加地區的重要節日只知道「火雞大餐」,卻沒認識到「感恩」的真正意義,未免太過可惜。培養生活素養的好方法之一,就是從思考文化差異做起,爸媽們請把握機會,帶孩子一起來「探索」感恩節吧!

感恩節從何而來?

西元1620年末,一批從英國搭乘帆船「五月花號」(Mayflower)、飄洋過海抵達美洲的清教徒,在當地印第安原住民的熱心幫助下,熬過天候惡劣的冬季、逐漸安頓下來。新移民們延續感謝上帝賜福的習慣,在隔年第一次秋天大豐收時,邀請印第安族人前來一同慶祝,也感謝這群朋友們的溫暖幫忙。

這個習俗延續到後來,成了美加地區人民年尾歡聚的「感恩節」,分散各地的家族成員、親朋好友,會不遠千里相聚,好好吃一頓豐盛的感恩節大餐,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是烤火雞、蔓越莓醬、馬鈴薯泥、南瓜派等經典美食,人們則會在餐桌上久坐聊天,關心彼此近況,同時藉此機會追思前人、並感謝一年來受到的幫助與好運。

對一般人來說溫馨歡樂的節日,對家禽動物而言則未必。幸運的是,在美國每年會有一兩隻火雞受到仁慈「赦免」,得以逃過變成「盤中佳餚」的命運。雖然這個長年傳統起源眾說紛紜,但是直到老布希總統(George H.W. Bush)在白宮公開赦免了火雞之後,這項有趣儀式就成了美國總統的感恩節慣例。

(註) 感恩節的日期原本並未固定,美加各地區依照農作收成的日期各自慶祝。加拿大在1957年時,由國會將感恩節定於十月的第二個禮拜一。在美國,感恩節則是在獨立建國後才成為全國性的節日。1863年南北戰爭時,林肯總統(Abraham Lincoln)為了促進全國統一,宣布十一月的最後一個禮拜四為聯邦感恩節。直到1941年出於活絡經濟的考量,才由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將感恩節改定於十一月的第四個禮拜四。

慶祝感恩節,不只了解典故,更要體會意義

不過,除了典故與慶祝活動之外,感恩節更因為它推崇的意義,而成為美國最重要的三個節日之一。人們在這個節日裡會分送食物給需要的人,企業商家也會加入慈善分享的行列。這個小小的舉動,畫龍點睛地凸顯出「感恩、知足」與「樂於分享」等美德間的關聯。

社會發展加上少子化的趨勢,現在的小孩大多在衣食無缺的環境中長大,物質生活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容易對擁有的東西感到習以為常。不乏聽到因為想要手機、球鞋等物品,而跟家長鬧脾氣的例子。當習慣總是注視著「自己沒有的東西」,很容易忽視「自己擁有的」,對他人產生羨慕甚至嫉妒的負面情緒。

美國知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曾說:「對你擁有的事物心存感激,你將會擁有得更多。」(註1)孩子若能學會欣賞手上擁有的東西,不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才能夠因為「獲得」而感到特別開心、感謝,進一步享受心靈上的富足。

從心出發,讓生活充滿感謝

2020對全世界來說都是辛苦的一年,健康威脅、裁員失業、行動受限的陰影無所不在,人人都籠罩在一片愁雲慘霧中。能否在這樣的壓力下保持樂觀積極,端看用什麼角度看待生活。被稱為正向心理學之父的美國心理學家Martin E. P. Seligman研究發現,越常保有感恩的心態,越能產生幸福感,也會更滿意自己的生活。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感恩的心,等於累積面對未來挫折和挑戰的能力。

與其責怪孩子「不知足、不懂感恩」,不如帶領他們學習什麼是感恩、為什麼要感恩。透過「心到-眼到-口到」的練習,陪孩子逐步內建時時感謝的能力:

  • 心到:「不把身邊人事物視為『應該』」,常常保持感謝的心態,就能將抱怨轉變成知足的快樂。
  • 眼到:持續用新角度看世界,「發現」各種「小幸福」,讓感謝不只停在感恩節那一天。知名跨界創作人劉軒,從去年開始積極推廣「感恩日記」,在睡前寫下三件開心、值得感謝的事,透過每天寫日記建立起「感恩習慣」,將眼光像探照燈一樣,聚焦在正面美好的事情上,就能天天被幸福感包圍。
  • 口到:美國知名作家William Arthur Ward有句生動的譬喻:「心存感謝但不表達出來,就好像包好了禮物,但不送出去一樣。」(註2)陪孩子試著坦然把感謝說出口,不管有沒有特定對象,都真誠地傳遞心意,才能開啟善的循環。

在陪著孩子認識感恩節典故和文化意義時,藉機引導他們體會感謝帶來的溫暖,例如:謝謝導護老師維護我們過馬路的安全,謝謝媽媽準備好吃的早餐,謝謝好朋友跟自己玩,甚至謝謝天氣很好、謝謝小花開得很漂亮等等。把「謝謝」掛在嘴邊,不光是為了教導孩子成為「有教養、有禮貌的人」,更能幫助他們打從心裡感到滿足、愉悅,進而發現世界的美好,從心到口、由內到外,轉變成更好的人。

註1:

“Be thankful for what you have – You’ll end up having more.” –歐普拉(Oprah Winfrey)

註2:

“Feeling gratitude and not expressing it is like wrapping a present and not giving it.” –William Arthur 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