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為何不自律?不會問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全球不敗流行:當個「問題」兒童_系列三》

「快點起床,要遲到了!」

「功課沒寫完不准看電視」

「明天要用的課本跟水彩用具帶了沒?」

許多爸媽們都厭倦了跟在孩子背後嘮叨,一天到晚耳提面命教導各種紀律,成效卻始終未能盡如人意。到底要如何才能訓練他們自動自發的生活態度呢?

越聽話,越難做自己 ?

不管是『囡仔人有耳無嘴』、或是『你問題怎麼這麼多,叫你做就對了!』,我們從小被要求不要太多問題、不可以質疑長輩的決定,乖乖聽話就好。與此同時,爸媽們又希望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卻沒想到,這兩種特質可能有著本質上的衝突。

其實,根據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Piaget)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每個人的成長都會經歷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4歲以前屬於只關注自己需求、不在乎外在世界的無律期;4-8歲的他律期則仰賴外界給予規範,這時候幼童守規矩大多是因為害怕責罰、或是為了獲得獎賞;進入8-12歲的自律期後,認知能力開始發展,漸漸能理解自己為何要遵守某些規定,而非單純只因為「爸媽要求」。

如果不斷被要求「聽話閉嘴、順從別人指揮」,不只會扼殺對世界的好奇心,更會接受「被規定」的生活,漸漸依賴成性,放棄觀察、探問、決策的過程。如此一來,等於變相阻礙了人格從他律轉化成自律的過程。「越聽話越難自律」看似有違常理,但始終照著「他律」的模式生活,又怎麼能期望他們能學會自律呢?

拿回「提問權」,告別全球「最怕失敗」排名

當孩子成了「拉一下才動一下」的驢子,一旦失去了父母師長的導引,很容易迷失方向,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考上大學後,突然對人生感到茫然、甚至玩樂到荒廢學業的原因。為了避免這狀況,想要訓練出自律小孩,首先,要教他們『不那麼聽話,開始問問題』。

台灣學生對於課堂上的內容照單全收,老師詢問有沒有問題時,台下常是靜默一片。不想花心力找問題,只想被動接受正確答案、且毫不質疑,會產生仰賴解答、盲從權威的副作用,等於交出了思考決策權、也推卸了責任。

渴望由外界的肯定來判斷自己的表現,導致害怕被貼標籤、被取笑「這也不懂」或是問了「笨問題」,寧願一知半解,也不好意思提問。這種缺乏自信心、不敢偏離標準答案的傾向,直接反應在教育部日前公布的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2018評鑑中,在參與調查的79個國家裡,台灣學生「害怕失敗」的程度竟然高居世界之冠。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發問,好奇心有其存在的理由」。好奇是人類天性、也是推動成長進步的火種,每個孩子生來都具有旺盛的求知慾,不應該受到打壓。透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能刺激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可藉由尋找答案或討論,培養思辨能力,練習不再依賴權威,拿回人生自主權。

觀察+勇敢懷疑:從自主自信,培養「生活自律」

「但問題那麼多很累人,難道不能直接照著爸媽說的做,乖乖養成自律習慣就好嗎?」

自律是主動自我約束以符合內心的規律,而後選擇比較好的作法,所展現出的自主意識。若都由父母師長說了算,孩子內心的疑問沒有獲得解答,無法確立清晰的是非標準,就會一直依賴他人的判斷。

「為什麼不可以遲到?」「為什麼男生女生的廁所要分開?」鼓勵孩子「觀察、開口問」,透過不斷問問題一路找出自己的答案來,可以反覆確立內心的價值標準。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感受到自己對生活的擁有權(ownership),從以前被要求遵守規範,到現在經過自己詢問、思考,認同後再採取行動,並且對自己決定的行為負責。

這種對人生有掌控感的主人翁意識,將使他們更樂於規劃自己的未來,不再需要外力的督促指揮,進而養成積極自律的態度。 各種千奇百怪的問題,都是觀察世界的窗口,不光是針對學習,許多生活中的好奇、或對規範的困惑,都應該鼓勵他們發問探索。樂在發問,將更有自律的熱情。因此,爸媽們,請放心引導自己的孩子,當個充滿好奇心的「問題兒童」吧!

延伸閱讀
問題兒童系列一│ 如何讓孩子有「發現問題」的能力? 先拾回快樂
問題兒童系列二│ STEAM 為何「死定」? 原來「發現問題」才是重點

讓孩子盡情發問、探索的沉浸式學習環境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YLE 劍橋兒童英文 18 堂」&「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

問題一:請問您認為孩子需要學英文的原因?
增加國際視野為升學做準備工作未來鋪路趨勢所然,就怕程度跟不上

問題二:您認為台灣學生普遍英文學不好的原因是?
制式教育缺乏環境師資參差不良都有一點

問題三:您的小孩目前是念哪一年級?
學齡前幼稚園國小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