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出門都要小心疫情,但兒子戴不住口罩,要怎麼讓他聽話?」
誰說得要求孩子凡事「聽話」呢?能不能反過來,讓孩子「主動出點子」?
不妨來試試「小市長」的換位思考,讓孩子從「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參與」,體會自己與世界、社會的關係,更能成為以身作則的表率!
這個助人點子,來自5歲小女孩
14年前,Katherine看到電視報導「每30秒,非洲就有一名小孩因瘧疾而死亡」,她才知道,原來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孩子竟因買不起蚊帳而受苦。
雖然當時只有5歲,但Katherine已經開始實踐「捐蚊帳」。她賣掉舊衣服、舊玩具,不吃零食、點心,把省下的錢通通買蚊帳捐給非洲;甚至拿著自製的模型屋上台宣傳募款,讓小兩歲的弟弟扮演蚊子,解釋蚊帳如何防範瘧疾;還寫信給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促成比爾蓋茲基金會捐款300萬美元。
後來,她的故事被拍成《孩子救了孩子》紀錄片,成為「小孩主動參與社會議題」的最佳例證。雖然「捐蚊帳」並不是多創新的點子,但Katherine不只自己付諸行動,還能站在幾乎等同於「公益組織執行長」的高度,把「個人行為」匯聚成「集體行動」,讓超過百萬名受瘧疾所苦的孩子重獲新生。
孩子擁有的力量,遠比成年人想像得強大。如果孩子扮演「公益組織執行長」時,能在處理非洲瘧疾議題上獲得如此亮眼成效;那若扮演「一座城市的市長」,面對當前嚴峻的疫情危機,他們會如何防疫?
如果孩子當了市長,防疫會這樣做
「他們還小什麼都不懂,假如當『市長』,只會鬧笑話吧!」讓孩子當市長有什麼好處?就讓管理學大師告訴你。
2005年時,《金融時報》發布調查報告,選出過去2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幾本商管書籍,位居榜首的是當代知名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M.Senge)所著的《第五項修練》(The Fifth Discipline)。雖然已是15年前的排行榜,但這位大師早已將理論化為實務,協助微軟、福特汽車等企業規劃內部學習型組織。
多數人總以為吸收知識、資訊就叫做學習,但彼得‧聖吉認為,真正的學習是「認識世界與自己的關係」,並嘗試用新方法去拓展力量、達成以前無法做到的事情。
用白話來說,Katherine從5歲開始的「捐蚊帳」行動,讓她體會與非洲小孩的關係,並將個人捐款擴大成集體募款;班上最吵鬧的孩子當了風紀股長,就開始理解自己與班級秩序的關係;而小孩當了「市長」,也因此看懂自己與疫情的關係,不再需要大人耳提面命,能主動關心公共衛生。
「小朋友,如果你今天當市長,要怎麼讓大家乖乖戴口罩、洗手、居家隔離呀?」
「每天都戴好口罩,就蓋一個印章,集滿10個就一片口罩!這樣爸媽就不用常常幫我排隊領口罩了。」
「家裡大門一打開,就從上面灑出肥皂泡沫,要先用泡沫洗完手才能進門!」
「被隔離的人,要好好跟他說,不要一直罵他,不然他們會很怕被罵,就不敢誠實說自己生病了」
或許這些「防疫措施」都是童言童語,但在天馬行空的想像過程裡,孩子內心也自動將戴口罩、勤洗手、隔離不亂跑等防疫方法牢牢記住。他們甚至能以身作則,成為監督自己也呼籲他人合作的好公民。
愈「主動」,孩子愈能「參與」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討論出來的措施,剛好也反映施政時所需的「軟性獎勵」(10個印章送口罩、好寶寶貼紙)與「硬性規定」(開門就灑下的肥皂泡沫)。儘管可能有實踐困難,但既有趣也符合人性。
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對「學習」的看法,其實剛好與108新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相符,也就是:面對愈來愈不確定的未來,比起讓孩子「被動接收」現有知識,不如讓孩子「主動參與」各種議題,從中體會自身與世界的關係,並提出各種大人也想不到的解決方案。
學習愈「主動」,他們就愈能「參與」。當孩子當起公益組織執行長,所號召的行動力超乎想像;當孩子假裝扮演市長,防疫就能從他們自身做起,甚至可能做得比大人們更好、更周全!
互動式學習環境,讓英文學習更有參與感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YLE 劍橋兒童英文 18 堂」&「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