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ay English in schoo today.』(我今天有在「鞋」校「縮」英語)
目前教育界普遍的風氣傾向鼓勵式的教學法,許多老師常把「good job」、「excellent」掛在嘴邊,但當孩子發音、或是文法錯了,卻沒有立即糾正。爸媽在一旁聽得心急又糾結,到底是老師教學不夠認真仔細、還是自己太過嚴格挑剔呢?
保留「容錯」彈性,開心自在學表達
在《寶寶如何說話:三歲前的語言魔法與奧祕》(註)一書中提到,嬰幼兒在不同年紀時,能掌握的咬字發音也不一樣。例如兩歲前大概只能發出英文中的/p、m、h、n、w、b/這幾個音,至於比較難準確發出的/r、l/,則要到三至六歲左右才有機會說得標準。我們在學母語時,一開始也是漏風走音、ㄢㄤ不分等狀況一堆,這些問題大多可以隨著口腔肌肉的發展慢慢好轉。
而語法上的錯誤,也能在語言「習得」的情境下,經過多聽多練獲得改善。小寶寶剛開始學說話時,餓了可能只會說「吃~我~飯飯」,在常常聽到大人正確說法的語言環境下,會慢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調整為對的用法。
生活上強調「知錯能改」是好習慣,但在練習發音和語言習得的過程,爸媽們可以稍微放鬆一點別那麼緊繃,給孩子一點時間成長。
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透過有系統的教學,有意識地學習某種語言 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經由環境頻繁接觸,無意識地自然學得掌握語言的能力 美國語言學家史蒂芬·克拉申(Stephen Krashen)的「語言習得-學得假說」,認為語言能力只能「習得」而無法「學習」。 |
過猶不及都不好,適度「重述」才是王道
『Wow~ You speak in English at school today. Great job!』
不建議逐字逐句挑錯的原因,是因為挫折感會讓人越來越不敢、也不想開口。講一句話被打斷好幾次,或被要求反覆念同一個發音直到正確,原本想說的話也都吞回肚子裡了。
但一味稱讚、毫不糾正說錯的部份,其實也可能會導致錯誤的習慣越來越「鞏固」,未來反而要花更大的力氣來改錯。因此,部分小錯可以暫時略過,而關鍵性的錯誤,則應該要適時地修正。
1998年學者道蒂與瓦拉雷(Doughty & Varela)就經過實驗研究發現,老師們透過策略性地重複學生說話時的錯誤,能夠幫助他們注意到自己說錯的地方,另外,直接用正確的方式重說一次原本的句子,還能引導學生比對正誤間的差異。這種稱為recasting(重述/間接糾錯)的方法,不會唐突打斷對話的自然流暢性,可以在不給學習者施加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幫助他們修正錯誤,比傳統的explicit correction(直接糾正)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
語言習得有訣竅,找對老師少走冤枉路
然而,recasting這種「間接糾錯」的教學方式,需要懂得掌握語調、語速、眼神、表情、甚至停頓等種種暗示技巧,對老師教學的挑戰會比「直接糾錯」大得多,因此教學者更需要接受系統性的訓練以及反覆的練習。
建議爸媽們尋找有經驗的專業教師,交由他們來拿捏,判斷哪些問題屬於小錯可以暫時忽略、哪些需要適時適度地「重述」,才能夠在「暢所欲言」跟「習得正確的發音、語法」之間獲得平衡,而不會打壞了孩子學英語的興趣、還有溝通的信心。
專門為5-18歲學齡青少兒規劃的tutorJr英語學習平台,強調所有的外籍師資都擁有TESOL、TEFL教學認證,對於指導非母語人士學英語,都受過完整專業的訓練。另外,超過九成五的老師們還有美加地區K-12學校教育(相當於我們的十二年國教)三年以上的實地教學經驗,教學理論都經過實際驗證,懂得什麼方式最適合與學齡年紀的孩子互動。找到這樣會拿捏教學節奏與替換「recasting」技巧的有經驗師資,就能讓身為爸媽的我們放下糾結,「交給專業的來」。
太習慣把英語當學科的「學習」方式,讓人常常忘了小朋友牙牙學語時的可愛模樣。爸媽們請放寬心,試著信賴專業師資的引導,打造符合自然習得語言的環境,讓孩子們能經由沒有壓力地練習調整,輕鬆自然地開口說英語。
註:《 How Babies Talk: The Magic and Mystery of Language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Life》由兩位同時專長語言學研究的心理學家羅伯爾塔·米赫尼克·戈林科夫(Roberta Michnick Golinkoff)與凱西·海爾希-帕石克(Kathy Hirsh-Pasek)合著。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YLE 劍橋兒童英文 18 堂」&「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