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樂觀的父母,才養出「真正」正向思維的孩子

文章出處:未來Family 作者:黃嘉琦

在家裡,父母的確要教孩子樂觀;職場上、管理職者要帶領同事樂觀;對自己,多重角色(為人父母、夫妻、子女、同事)也需要讓自己抱持樂觀。原來,樂觀這樣不可或缺。

「正面的太多,那就側面一點呀!」一位平常就很幽默的朋友說。

這似乎又冷又老梗,但不得不說確有幾分道理,為什麼呢?因為一味催眠式的積極樂觀反而使人大受其害。

在家裡,父母的確要教孩子樂觀;職場上、管理職者要帶領同事樂觀;對自己,多重角色(為人父母、夫妻、子女、同事)也需要讓自己抱持樂觀。原來,樂觀這樣不可或缺。

我不禁問問自己「我樂觀嗎?」再多問一句「你樂觀嗎?」

過頭的正向變成「垃觀」,帶來更多心靈垃圾

最近年有一個新名詞叫做「腎上腺疲勞」指得是現代人類每天面對頻繁的緊張生活,身體會自然發出訊號,更頻繁的分泌腎上腺素以應付壓力,日積月累下來卻使得人越來越勞累。

簡單說,這會像喝咖啡一樣,越喝越難提神。也如同網路上隨處可見的「雞湯文」,似乎只要放上「樂觀、正向、夢想」就能贏得點閱率,然而,這背後未曾思考讀者按圖索驥實施後,卻越來越無力的負循環窘境。

那麼,學會「側面」一點呢?

以疫情來說,倘若疫苗與治療劑遲遲無法問世,一味的樂觀恐怕未必是好,就像小學生問了阿中部長今年的畢業旅行怎麼辦?此時帶領孩子面對現實換個角度思考,遠比不實際的樂觀重要,甚至適時的悲觀,為不好的狀況做好準備才更為積極,並且在日後帶來真正的樂觀,台灣人人稱讚的「超前佈署」正是如此。

收起過度的樂觀、接受當下的狀況,或許「山不轉路轉」更是一條通往真正樂觀的路徑。

學會放過自己,從神壇上下來

你可能也曾發現身旁有這樣的朋友,參加了激勵課程,一開始的改變讓人為他們振奮,然而隨時間而說被消磨的能量與自信,到頭來反比參加課程前還令人惋惜。

這讓我領悟,樂觀的首要條件就是「先把自己從神壇上請下來」,鑽牛角尖不肯放過自己、不敢承認失敗、不願意放手,只得用更多的「樂觀」來刺激自己繼續走下去。

時間一久無發宣洩,就爆炸了。

這對同時身為上班族、人妻、母親、女兒的我來說正是一個提醒,若「偽樂觀」太多,家庭與孩子非但一點都不樂觀,反而還學會了「裝」。

「裝」可能是一種自我防禦、也可能是不想讓人擔心,但若連最親近的家人都得戴上了面具,那還有什麼能「真」?你的關係、信任、安全感、愛都會停止流動。

五個原則,訓練自己與孩子真樂觀

「那個人好樂觀喔!」

「他一直是一個樂觀的人」

這樣看來「樂觀」一詞應該是狀態(當下顯示出來的結果與現象),不是個方法或理論。若我們聽到「要樂觀一點」不妨想想這句話是否有瑕疵,好比對孩子說「考高分一點」,只為了期望(甚至是命令)卻沒給予方法,還不包含此時看到「不負責雞湯文」所得到的偽能量。

因此,我提醒自己也培養孩子若要活出「樂觀」的狀態,最好能鍛鍊以下五個動作:

  1. 對事實認清現況:承認想像與眼前狀況不一樣。
  2. 對自己給予鬆綁:讓自己從所設神壇上走下來。
  3. 對過程多有選項:換角度思考,非僅一種方法。
  4. 對目標擁有盼望:別過分期待,也別過分悲嘆。
  5. 對結果抱持開放:若是執著過頭,要記得回頭。

台灣教育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只要孩子某一個科目一兩次考不好,我們就會心中默認他「沒這個天賦」,幾次下來,連孩子都會認為「這不是我擅長的」面對這個狀況,我們不妨套入上述的五個動作,你會發現:

  1. 沒錯,必須承認當下的成績真的不好,
  2. 這個「好」該被重新檢視定義(下神壇,其實家長自己常是神壇的製造者)
  3. 考不好未必表示學習效果差、參與度不高、孩子不動腦?
  4. 重新給孩子與自己一個適切合理的目標,並給予孩子引導與方法。
  5. 與孩子一起努力,要求投入對自己負責;與孩子一起面對,不強求避免患得患失,以免成為另一個偽樂觀。

在生活中提醒自己「多一點可能,少一點不可能」,這可以讓我們更接近「真樂觀」,連帶著我們會發現,原來「以偏概全、先入為主」才正是最不給他人機會、最不讓自己樂觀的有色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