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時間取代英語課,別讓第二語言的壓力壞了孩子的玩心

「好好坐在教室裡學英文,這樣很難嗎?」

「很難,真的很難。」

捫心自問,那些年念國中、高中英文時的慘況。不是當年的你資質不好,英文本來就不是這樣學的:拼命的學單字、文法,最後面對的不是能用英語與人對談,而填空題、克漏字、文法選擇、閱讀測驗,除了在錯一題打一下的威逼與佼佼者維持英文成績好水平的成就動機之下,一般人實在很難找到「主動學、喜歡學英文、有方法學英文」的樂趣。

「小時候,覺得自己花了時間學不會英文;長大後,覺得花了錢孩子學不會英文」這是你心中的痛嗎?

然而,不管現在為人父母的你英文程度如何,或多或少都有聽說「用英文歌學英文」有不同一般的妙效,比較當年要你乖乖坐在教室看著教科書學單字與文法好得太多,為什麼呢?

因為那首歌是你喜愛的,你想與那首歌建立關係(代表著你的勇氣、唱出你的心意、詮釋你的價值觀),這也是為何我們主張「語言,是建立關係」不該只是工具。你愛的電影呢?它的效用也是如此。

看到這裡,如果你開始感同身受孩子學英文的痛苦,可別為了「第二語言」的壓力讓孩子反而討厭英文。何不讓他用用那個你也覺得有趣好上手的方式──用他感興趣的故事學英文(之於你的英文歌)。

沒有英語環境?用「故事時間」營造「習得氛圍」

這個差別在哪?差別在「習得」與「學習」是不同的,差別就是「習」的對象。你是向誰學、從哪邊學會。簡單的說:

習得(acquisition)是「自然的」透過在「生活周遭」取得,如從小就學中文;學習(learning)是從「刻意的」透過某個方式取得,如在學校上課。

所以你會發現,當你喜歡一首英文歌,為了跟著唱也想了解其中的意思,因而去查字典、學發音,這就不是刻意的在教室裡學英文,而是自然發生的。

同樣,若用孩子喜愛的故事接觸英文(自然的),加上睡前或親子互動的「故事時間」(生活的),那孩子的英語就比較接近「習得」。

打造賦涵「英語教育環境」的家庭

除了大家熟知的線上外師真人課程,我們提供了親子英語資源,而且是免費的喔!目有提供逾400本的各式主題英語繪本,透過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光,打造自然從故事「習得」的英語環境。

400本各式主題英語繪本,依照孩子年齡分門別類呈現
有趣的線上繪本,搭配音檔讓孩子快樂學英文

基於這個理念,我們也把習得的概念放在線上教學中,外師透過「觀察孩子的個性、課程中引起注意與興趣的互動、搭配卡通圖像式的濾鏡功能」降低孩子「刻意」學習感(又要乖乖坐在那邊上課),反而更像是在「聽故事、跟老師你一句我一句的對話聊天」學英語不就是為了能夠「聊天」!

生動活潑的外師,上起課來就像在聊天、講故事

是外語,還是第二語言?

日前蔡英文總統再度強調力推雙語國家的決心,於此同時,我們想要家長們了解雙語中的英語,指的是「第二語言」亦或是「外語」,簡易來說兩者的差異如下:

  • 第二語言:該語言,在學習階段中「擁有」語言環境
  • 外語:該語言,在學習階段中「缺乏」語言環境

如果打從娘胎出生就開始教英文,這樣是不是就是母語(第一語言)了?事實上,母語的定義除了從小接觸,還必須持續運用至青少年時期之後。此外,是不是母語,也關乎到在「家庭」與「學校」中是否也以該語言進行教學。

可見,無論「母語」或「第二語言」、「習得」或「學習」,環境使終是影響最深厚的因素。

或許你已經發現「說故事的生活習得」與「像在玩的英語學習」若能夠搭配使用、相輔相成,其實你已正在打造家庭成為「賦涵英語功能」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