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台灣第一個英語教學招生廣告,出現在日本統治時期。有趣的是,當時第一批接受英語教育的菁英份子也跟現今多數台灣人一樣,苦惱於「會讀會寫,但不敢說」。
仔細探究,台灣這塊土地上的雙語政策並非橫空出世,早在2018年底行政院宣布「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一百年前,民間就已悄悄推動。
日治時期,台灣第一則英語教學廣告問世
現今日本萬元鈔票上印著的頭像是大名鼎鼎的福澤諭吉。雖然新天皇繼位後打算讓福澤諭吉「引退」在2024年新鈔採用新頭像,但就算屆時紙鈔換了人,他仍然是日本家喻戶曉人物,不僅創辦日本慶應義塾大學,也是推動日本現代化運動的關鍵人物,更打開日本人學習英語的熱忱。
日本從17世紀採取鎖國政策後,將近兩百多年時光裡,只學荷蘭話、只和荷蘭人接觸,渾然不覺外頭國際局勢早已翻天覆地。直到19世紀中期,原本只會荷蘭文的福澤諭吉造訪當時外商群聚的橫濱,看到英、美國家興起,英語成為世界通行語言,他才決定從頭開始讓自己成為一位精通英語的學者,並帶動當時日本社會學英語的風氣。而當時作為日本殖民地的台灣,也受到這股「學英文」的潮流影響。
台灣知名歷史作家陳柔縉在著作《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指出,1901年初,台灣報紙刊登了台北大稻埕「稻江義塾」招生廣告,在其強調教授的三個科目中,其中一科就是英語科,算是台灣第一個可考據的實體學校英語教學廣告。
百年前的菁英人士,也害怕開口說英語
不過,在當時多數台灣人眼中「主流外語」還是日語,英語則是專屬上流菁英人士。因為台灣人要進入中學校就讀並不容易,多半只有日本人或台灣菁英人士才能擠入窄門,因此雖然在正規體制內「中學校」每週有平均7到9小時的英語課,但多數台灣人通常沒管道學英文。
對日本而言,台灣具有「南進政策基地」的戰略地位,因此當時並未「獨尊」英語,也於商業學校教荷蘭語、馬來語等其他語言,迎合商業貿易與東南亞經濟拓展。換句話說,即便是台灣菁英人士在學校內也未必能完整專注地學英語,幾乎得走「自修、聘請外籍家教」的「客製化」路線,遑論其他台灣一般民眾,「學英語」無疑是窄門中的窄門。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裡提到,前副總統謝東閔17歲時曾從台灣親赴上海外籍人士家裡應徵清潔工,以便練習英語。但由於英語口說不佳只好以寫代說,打算用英文信件跳過「開口」。
只是信寫好了卻派不上用場,因為當他在外籍人士家門外徘徊時,主人見狀竟然直接與他對話;但經過一番詞不達意的交談後,主人仍然聽不懂他口音極重的英文,這場「開口說英語」仍以失敗告終。
反映到目前台灣「會讀會寫,但不敢說」的現象,這似乎是一種百年來的繼承與牢籠。
百年後的台灣,英語學習資源百花爭鳴
這段歷史也告訴我們,一個語言之所以成為世界通用語言並非偶然,總與國際局勢變化息息相關;同樣,對國際變化特別敏銳的人士,儘管在體制內學習英語不易,卻依舊想盡辦法透過各種管道取得學習資源,滿足英語的重要性。 慶幸的是,在超過一百年的時光裡,「英語」這塊菁英教育的神主牌,早已從遙不可及逐漸成為多數人都能擁有的教育權利,正如現今都市街頭一間間隨處可見的美語補習班,或是更進一步在網路上的線上英語真人教學平台;從「菁英專屬」走向「人人皆有」,這才是台灣這段百年歷史最重要的意義。
讓孩子開口說英語,不用一百年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YLE 劍橋兒童英文 18 堂」&「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