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不要只是人在心不在! 用傾聽、接納、分享,真實的陪伴孩子成長

文章出處:未來Family 作者:黃嘉琦

父母的陪伴是一生的修煉,大家都在談陪伴,但要家長把時間都花在孩子的身上,其實是有點難的,因此就算只有一小時,就好好的陪伴,以真實的陪伴取代軀殼的陪伴。

媽媽與孩子

陪伴「重質不重量」,以「真實的陪伴」取代「軀殼的陪伴」

我認為孩子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質量的陪伴,當孩子還是小baby的時候,抱著他也是一種陪伴,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到了3-4歲的時候,就陪著孩子一起玩玩具,從遊戲中與孩子的互動產生不同形態上的接觸;而小學後的陪伴則是一起寫功課、一起討論。有時陪孩子一起看卡通,我會牽著他們的手,感受他們身體上的成長,也讓孩子感受到我的愛,這樣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真實的存在,而不是「人在心不在」的陪伴。

「陪伴」代表跟孩子接觸的互動是很頻繁的,可以觀察孩子在心理上與生理上的變化,孩子長得多高?身材怎麼樣?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不同依附型的人格,也會決定孩子成長後面對各種狀況的改變。

專注傾聽孩子,不批評不說教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專注地傾聽,不僅是願意聽,而是沒有批判、不給任何指導的傾聽,這是許多父母最難做到的。因為聽到孩子在講述事情時,父母的價值觀裡總有自己的是非對錯,會開始想要打斷孩子的談話,跟孩子講道理、論是非,但這樣會降低陪伴的品質,也可能會讓孩子漸漸的不敢或不願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因此父母在當下只要專注地傾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像自己在孩子的年紀時,對這件事會有什麼樣的看法,再用對方懂的語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借由陪伴的過程中,來建構孩子心裡所需要的價值體系,同時讓孩子在未來自己去衡量是非對錯。

家庭事業兩頭燒,「心理平衡」生活就平衡了

陪伴的時間要多長才夠?如何在工作與陪伴之間取得平衡,成了許多父母的困擾。我覺得「平衡」是一種時間的狀態,而不是一直線的切割,無法被量化的,就像是中國常說的太極,是一種變化的型態,在那個時間點你決定做什麼事情,做了什麼樣的選擇,以及產生什麼樣的行動,讓最後的結果決定你的心裡是否得到了平衡。

就像我和孩子之間經常會一起做許多事,一起洗碗時,我會專心地傾聽孩子們講學校的事情,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一起吃飯的時間或是孩子睡覺前,在那段小小的時間裡,我會專注的、不打斷地聽他們說話,與他們分享、討論生活的點滴,盡力做到「有品質」的陪伴,就算一天只有20-30分鐘,只要做到「好好的陪伴」,都是相當足夠的。萬一假日有事無法陪他們,在他們心裡或我的心裡就不會不平衡。一旦心理狀況平衡了,生活就平衡了,心理上不會覺得有些事沒有做到,進而產生壓力與愧疚感。

父母角色無可取代,珍惜陪伴時光

我很珍惜也很享受陪伴孩子的時光,可能只是陪孩子說說話或玩玩具,但對我來說都是最美好的時光,因為孩子也在花時間陪伴我。孩子的天真、無厘頭的表現,對我來說都是珍貴的記憶,想要保存這些珍貴的畫面,唯一的方式就是陪伴。因為人生最珍貴的就是時間,如果我們現在不花時間好好的陪伴孩子成長,未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來彌補或解決現在因為沒有陪伴而造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