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反射父母樣貌,陪孩子與自己找到對話出口

文章出處:未來Family 作者:黃嘉琦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即便是我那一對出生只差兩分鐘的雙胞胎兒子,個性卻非常的不同,我相信每個孩子的情緒反應都是天生的,但也會拷貝父母的模式。

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各自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即便是我那一對出生只差兩分鐘的雙胞胎兒子,個性卻非常的不同,我相信每個孩子的情緒反應都是天生的,但也會拷貝父母的模式。

有時候孩子早餐吃得太慢,我一著急說話聲音會忍不住提高音量,後來發現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會學我用大聲的方式來處理,這時我就會看到我的情緒反應活生生的反射在孩子身上。當我發現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影響孩子未來怎麼跟你互動時,就會開始反思,知道自己的情緒要來了,就要調整自己、觀察自己,先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用引導、理解、同理、描繪,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

GUESS探索推測孩子情緒的五步驟:

引導(Guide)

理解(Understand)

同理(Empathy)

描繪(Shape)

處理(Solve & Set it free)

有一次學校老師告訴我,孩子在學校與同學推擠打鬧,必須寫反省書,當下我按捺住波濤洶湧的情緒,在平和的氣氛中引導孩子說出當時事情發生的經過,中間不做任何批評的讓孩子把故事說完,再把自己理解的事實跟孩子說一遍,讓孩子明白媽媽確實已經理解,然後想像自己回到孩子的年紀時,遇到相同的問題時自己可能的處理方式,同時在心裡描繪出孩子所陳述的景象與過程,消化吸收整個狀況後,再找其他適當的機會跟孩子分析與同學推擠打鬧可能產生的危險,以及是否有更好的處理方式。

我們每一次跟孩子的溝通與互動方式,都在孩子的身上烙下印記,情緒有先天是肯定的,而後天的養成是需要長時間的養成,孩子在家裡看家長,在學校看老師、同學,學習不同的情緒處理方式,同時在這中間去建構屬於自己的情緒展現方式,而我們則透過「陪伴」,去聆聽理解小孩在學校發生什麼事情,讓孩子能夠學會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

「引導孩子將情緒說出來」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快樂、悲傷或憤怒,要讓孩子的情緒有出口。大人經常會說「男孩子要勇敢」、「男孩子不准哭」,當我們不去聆聽孩子的想法,不讓他們的情緒有出口,會發現孩子開始否定自己,甚至自己與自己打架:

自己誤會自己(有這個感覺就是我如何如何)

自己傷害自己(覺得沒關係只要沒事情就好)

自己否定自己(有這個感覺就是哪邊做不對)

自己安慰自己(只要那樣做就可以平撫問題)

「情緒要有出口,大人要先學會愛自己」

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要學會讓情緒有出口,很多時候父母都把焦點放在孩子身上,任勞任怨,犧牲奉獻,當負面的情緒上來時,滿腹委屈的情緒就會頓時炸開,讓理智斷線,因此要能夠好好跟孩子處理情緒的問題,最重要的關鍵就是大人要先「好好的愛自己」。

我自己要照顧兩個小男生,平常還要上班處理公司的事務,先生又在國外工作,家事公事一肩扛,很多媽媽可能會因此情緒失控,但我平常就很善待自己,經常和孩子一起做開心的事,例如一起看喜歡的卡通、去吃好吃的美食,在很舒服的情況之下,心平氣和的回頭去處理不開心的事情。

父母必須明白,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會產生極大地影響,當孩子長大後,我們會希望孩子成為父母心裡想的樣子,但孩子永遠無法成為我們理想中的樣子,畢竟我們自己也從來沒有成為父母心裡像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