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未來Family 作者:黃嘉琦
不論是程式設計或是學習理財,我們通常關注的焦點都放在孩子究竟會不會寫程式、懂不懂得存錢的重要,而忽略了學習思考、發現問題才是更重要的能力
不久前才結束的國中會考,來了一個有趣的作文題目「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看到這個題目時我有了兩個想法:第一,現在的孩子會不會比較想要寫APP或當網紅,第二,不管是APP、網紅或開店最後都跟「理財」有關。
會這樣想是因為「口罩2.0」在疫情中立下戰功,加上近年間大吹AI風,「寫程式」逐漸成為兒童教育的新顯學。此外,伴隨暑假而來的夏令營招生紛紛出籠,有家長著急的向我們詢問家中的國小孩子可否學Python、也有的不少家長詢問兒童理財營,當然,我們建議家長可以從Scratch入門為佳,透過教學設計與引導來培養孩子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詢問度如此踴躍,也不想辜負家長們的期待,於是認真的思考了一下:有什麼是能與家長們一同分享、一起進步?或是若角色互換,有什麼是我想知道的?
我發現,程式設計與理財至少有「三個共通點」是我們可以帶給孩子的:
運作原理
「Input輸入、Process處理、Output輸出」相信資訊高手們一定不陌生,若要粗淺的描繪程式是怎樣一回事,我會跟孩子描繪:把資料丟到這個盒子(輸入),盒子自己算資料(處理),最後會出現答案讓你知道(輸出)。例如以Scratch設計一個遊戲,你就得帶領孩子使用正確的程式語言積木把「盒子」建構出來,以至於在鍵盤上按左,畫面中的小人會往左跑、按空白鍵,小人會正確的出手投球。
無獨有偶,理財上也是這樣,當得到了一筆錢,丟進去那個「盒子」決定了的錢變多、變少、還是不變,「盒子」就是所選擇的理財方式或工具,它可以是「儲蓄」、也可以是小小的「投資」、更可以讓孩子買想要的東西學會「交易」,甚至進一步幫助他人,化為「捐獻」,讓自己的心靈更快樂。
關鍵都在於「盒子」,該帶領孩子如何選擇盒子、設計盒子就跟「定義問題/目標」有關,因為問題不同、目標不同,「盒子」自然也有所不同。
解決問題
然而,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的內涵能力一直是我們所欠缺的。通常來詢問程式設計課程,家長們會自然地注重「技術」,也就是孩子到底會不會「寫」,但「能命題(決定產生什麼作品)」卻更為重要,因為命題的過程中至少就跟「觀察、想像、構思」有關,而「教育真正的目的」不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實踐出來嗎?
同樣,在理財可以給自己一個目標,可能是孩子必須得透過儲蓄或幫忙做家事來獲取零用錢,才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亦或是父母協助微型投資,在年底時把手上的資產放大。
不僅如此,一位學投資的朋友已經開始教他的孩子美元與黃金呈反向連動,談的不是賺錢,而是避險觀念,再從避險觀念中引導思考孩子思考,如遇到疫情帶來的蕭條,該選擇怎樣的投資標的。
這不僅是對生活的「觀察」,也利用「想像」假設世界的動向、最後「構思」怎樣的投資組合是最適切的。
同理心
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一點非常可貴的是「讓孩子發現世界跟他想得不一樣」,我們會逐漸觀察到原來每個人的背景、遭遇、問題、能力都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正因如此,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命名」,別只接受他人給的標準題目與標準答案,避免只能在安全與單純的環境中成長。
另外,我更提醒自己教導孩子從觀察中訓練「同理心」,從程式設計用Tech for Good的精神去幫助其他人。或許童言童語的他們未必有馬上實踐的能力,但了解世界上其他角落的需要,正是台灣教育中一直所欠缺的。試想,從設計自己想的遊戲,擴展到幫助他人解決問題,不是很棒嗎?
在觀察中,我們與孩子終將看見一個大秘密:世界的資源並非不夠,而是過度集中。如果孩子正期待著新的生日禮物、打量買什麼時,不妨帶他比較一下「實體店面」與「網路購物」的價差,來場真實的機會教育,原來同樣的東西價格可以不一樣,最後可以選擇「取得成本」較低者,把省下來的錢捐獻出去,幫助他人。
相信聰明的你一定發現,這不就是切合108課綱的核心素養嗎?原來,素養就是生活的應用,學習探究事情的「運作原理」、懂得問題發現與「問題解決」、培養關懷人事物的「同理心」。
不僅面對作文「我想開設一家這樣的店」用得上,在人生中面對生存與生活也同樣用得上。
Scratch 積木程式輕鬆學邏輯與想像力,了解更多相關課程:https://pse.is/VASR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