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對於雙語政策的推廣,由於現在很多學校都還是用過去20年前的教學方式,身為家長很擔心這樣的成效,不曉得三位教育工作者怎麼看?
匡秀蘭校長:我一直認為,英語是一種溝通的方式,而不是考試。孩子學習語言需要有環境輔助,不止是在課堂上,學生回家後也需家長協助,孩子學習效果才會更好。現在我們面臨的困難點是師資的缺乏,懂學科的人不見得會講流利的英語,會講英語的人不見得具備專業學科知識,也不一定會教學;如果我們可以透過即時的「線上研習」,讓第一線的老師透過研習喚回曾經學習的英文記憶,讓老師們也能用英文做教學。
楊啟明校長:我們對於20年後的生活還未知,更不可能以20年前的教法去教學生,這是大家都有共識,我們現在必須培養孩子的是素養以及能力,來面對未來挑戰,臺灣必須與世界競爭,也需要國際化,而英語就是這張通往世界的門票。
陳逸文總監:我們相信科技可以幫助人的學習,學校傳統的英文課程,如果需要一對一的對話練習,往往需要等候很長的時間,網路上的素材(語音辨識、線上學習系統、線上教材),可以讓小孩跟父母一起享受共學的樂趣。
Q:當英文被定義為基本教育的同時,會不會有英語文盲?會不會變成精英教育?
匡秀蘭校長:家庭環境能不能提供可在課外學習的資源,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我們要成為雙語國家,或是在學校實行雙語實驗課,要能大幅度提升孩子的英語溝通能力,都不會只是在學校完成,也需要每個家庭協助、每位父母的參與,即便線上學習課程,也需要家長在旁督促與陪伴,讓孩子逐漸上手之後,習慣成自然。
另外,要把英語變成自然而然發言的狀態,我們需要突破一個長久以來的思維中「怕錯不完美」的心態;在我們這個世代,英語是用來考試,很限制孩子的溝通能力;怎麼樣讓父母跳脫「怕錯」的思維,我覺得也是很必要的。剛剛提到用科技輔助英文學習,包括線上教學、影片等等,雖然是單向,但也是有效果的。我自己做過一個實驗,雖然我和我先生英文不是很好,但我們家小朋友從小就看英文版Disney卡通,發現原來他在每天耳濡目染的情形之下,他會很自然而然的講出英文;例如有天姐姐帶他出門,他覺得姐姐走得太快,說出:「Wait for me」,但這不是我們教的。當你把英語當作是日常生活用語,而不是考試用語,學習就會很快。
楊啟明校長:我認為教育可以分為三方面同時進行,也各有各的應扮演與營造的角色,社會、家庭、學校,學校肩負很大的教育功能以及極大的責任,然而家庭教育的塑造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父母能夠和社會跟學校接軌,提供孩子好的環境與機會,我認為三方面共進,能夠讓教育較易成功。
我們國家其實是競爭型的國家,出了社會後將會面臨國內外的挑戰,因此英語教育如果能扎實的落實,我們都是很樂見的。針對政策的改變,我認為方向是對的。而針對長期中期短期一定須要有因應措施,台北市針對雙語教育有許多實驗性的活動,也都獲得不錯的成效,都是我們可以參考的依據。回到最根本的問題,還是有許多問題待解決。第一、師資的部分需要做額外的培訓,如何讓教師利用英語思考的模式而非中翻英的方式去闡述出來。各個科目的老師都需要在職訓練,並藉由研習等活動去討論出一套有效提升師資的方式,利用這樣成功的方式去擴散,我認為是較容易成功的。
第二當然就是課程結構以及教材教法的變革,然而若是考試測驗的模式能徹底改變非以紙筆測驗為主要,那英語的教法與教材必定有很大的不一樣。第三就是英語的環境,國家的政策與推動也應配合這樣的政策,讓我們所處的環境不論軟硬體都能有充分使用與練習的機會,例如一定比例的雙語電視節目、活動等等,都是推波助瀾的力量。
Q:雙語實驗課程,如果不用考試評量,要怎麼判斷同學有吸收到老師教學的內容?
匡秀蘭校長:在和孩子互動的時候大致上就能知道小朋友的吸收程度,如果用以前考試來評量的話會抹煞孩子的學習能力。站在學校的立場,就是要陪伴、協助孩子拔尖、扶弱,我們會根據孩子不同需求,安排不同的學習需要;例如線上學習課程有些孩子能學得比較快,我們會去引導孩子自己安排學習時間;但若孩子知識建置的速度比較慢,我們就可以用其他輔助方式協助他趕上進度。未來孩子的學習是流動的,而不是停留和大家同一個level,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學習機會進而建立自信。
楊啟明校長:目前英語學習的方式是為了因應考試,會導致孩子的許多能力無法被測驗或是訓練到。未來教育改革結合十二年國教之後,其中最核心的面向是溝通互動。我們期待孩子將來是能夠擁有溝通互動的能力,讓他們在未來能在社會參與,乃至於擁有終生學習規劃的能力。回過頭來,溝通互動在未來一定會產生一些質變,在未來因應教學方向性的轉變,老師在教法上也需要有更多的討論來鼓勵小孩能夠有更多自我表現的機會。讓孩子能有機會以英語來表達其他科目所學習到的空間。我想因為這樣生活化的方式一定能夠改變教學現場,培養小孩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Q:在還沒有完善的英語師資之前,學校是否有其他配套措施或未來的規劃呢?
匡秀蘭校長:我們要先討論整個課程結構,把可以嘗試用英語授課的領域先拉出來;若用英文教數學,孩子必須要有兩層理解能力(理解語文,理解學科),還是需要循序漸進,不能急。像我們的雙語實驗課程,一週三分之一的學習節數都在進行雙語實驗授課,當孩子習慣英文,遇到外師自然會用英語溝通交談,這也是我們期待的。
楊啟明校長:更多的配套會陸陸續續得出來,雙語教育一定不會是在特定的學校內執行,每個人都有機會,不用擔心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至於我們還需要怎樣的資源或是政策投入,我相信會有更多專家學者會去討論。如同剛剛所述,最後政策的貫徹還是需要教師、教育環境的改變。
科技是一個平台,無論你在哪打開的課程都會是一樣的。針對全台灣一線老師是否都能擁有一樣的能力或資源端靠部裡或是各局處提供,讓他們能盡速準備。政策今天發布不代表明天就開始,我們現在必須做對事情,相信朝對的方向執行一定會有好的結果,我們可以透過教學現場端、培訓端、科技的輔助來多管齊下執行,才能將政策落實在每個國民中小學的孩子身上。
陳逸文總監:老師可以透語音辨識及線上教學等科技的方式強化教學,透過學生與老師的即時反饋,也可以有效降低學習門檻,提升學生的好奇心,用科技補足師資不足或配套設施不完善的問題。
雙語教育的落實,可透過線上教育平台彌補師資不足的問題,更可以透過大數據即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或政府也可以透過教育平台的大數據針對各區域學生的英文程度的整體狀況並調整配套措施。
匡秀蘭校長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行政碩士、教育學博士
經歷:台北市立明道國小校長
楊啟明校長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電機系、電信工程碩士
經歷:台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校長
陳逸文總監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機械系、應力所碩士
經歷:信望愛文教基金會策略總監
你懂得選學區,更該懂得為孩子挑英語環境
「學區」是在每位爸媽腦海中幾乎都出現過字,有的爸媽積極於學區上的安排,有的即便沒有大老遠遷戶籍選學區的想法,也至少會打量探聽一下所屬學區好不好,因為父母們都共同認為,環境影響學習氛圍、資源影響學習條件。
當今全球雙語浪潮,鼓勵培養孩子與世界溝通的能力,擺脫傳統學習模式,強調以科技智慧輔助,營造全英文的學習環境,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全球擁有超過 30,000 名雙認證外師的 tutorJr,以 AI 科技即時配對最符合青少兒的課程,致力創造不用出國,在家就能隨時進行全英文互動的學習環境,以輕鬆快樂的方式,增進口說對話能力,上課時間可彈性安排,節省家長的寶貴時間,每天只要 25 分鐘,沉浸在母語式的環境當中,自然而然提升學習興趣與個人信心。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 「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 ,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3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