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生活外視界,學會跟孩子聊聊「國際的事」

「媽媽,我們班上有個女生媽媽是印尼人,印尼在哪裡啊?」「我看過她媽媽來接她,頭上都包著頭巾耶!為什麼跟我們不一樣?」

「爸爸,槍擊案是什麼?新聞說好多人死掉,好恐怖!」「為什麼槍擊案都在美國?美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勿再說:「你還小,不必瞭解這些事」

你有沒有想過,孩子有一天會問你一些嚴肅而困難的問題?這些涉及國際事務、種族與人權、文化差異,甚至是國家認同的問題,可能連父母自己都不甚瞭解,但身為未來世界公民的一份子,當代孩童與青少年不僅擁有台灣戰後經濟條件最佳、學經歷最高的父母親,從小就有機會跟著父母到處出國旅行拓展視野,也正處於資訊爆炸、多元族群融合的大環境裡。

為什麼有些人長得跟我們不一樣?為什麼有人得離開家鄉,到其他國家生活?為什麼有些國家特別貧窮?為什麼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之間會有衝突?想要教出知曉世界事、能同理他人處境且具有國際觀的孩子,當代父母親不能再用「你還小,不必瞭解這些事」來逃避了,必須學會跟聊些「國際的事」,讓孩子適時地向世界學習。

「國際教育」,已納入教育部中小學能力指標

事實上,教育部早在2011年便列出了「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三大課程主軸為「全球議題」、「文化學習」與「國際關連」,建議的學習相關議題超乎你我想像之廣泛,包括國家的衝突革命與內亂、科技與資訊的數位落差、自然資源枯竭、全球化與在地化等等。(參見附件圖表: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主題軸。來源:教育部)

面對這些每一個都能當成論文主題的題目,我們該如何與小學、中學的孩子「聊」呢?先別太緊張,其實已經有愈來愈多從孩子視角出發的國際教育議題資源,包括繪本、網站、文章、影片等多元媒材能讓家長自由運用。

如台北市知名的私立再興小學,便設有專門的國際教育小組,其建議採用的《世界中的孩子》系列繪本就以中性字句、易懂插圖,讓年紀小的孩子也能瞭解貧窮、飢餓、自然災害、戰爭、全球暖化、低收入等議題,甚至最後能幫助孩子推導出「那我們能多做些什麼?」的行動思考能力。

又如專為5~18歲青少兒設計的線上英語真人互動平台 tutorJr,從2017年起主張「外師wi-fi到你家」、2018年「國際學校在家上」,到2019年最新的「向世界快樂學習,從家走出去」,配合其獨有的世界人民(遍布全球200多個城市的2萬多名外師)、世界用語(英語真人教學)、世界教材(結合美國小學課綱的牛津教材)與世界教育(STEAM程式設計教育),加上囊括各式各樣主題的DCGS動態課程系統,是國內少數富有國際教育理念,且能幫助孩子輕鬆向世界快樂學習的線上教育平台。

圖:中小學國際教育課程主題軸。來源:教育部

聊時事,建立孩子「同理心」

對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同理心,理查德·魏堡德(Richard Weissbourd,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兒童和家庭心理學家)曾提出數項建議,其中一項便是「擴展孩子關心的範圍」,由於小孩幾乎只在乎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父母必須幫助孩子學會關心生活圈範圍外的人事物,比如班上新轉來的同學、新住民子女等。

他提出幾個具體做法,父母可以請小孩對每天生活中互動、但不一定是生活圈內的所有人表達感謝,比如公車司機、餐廳服務生;鼓勵小孩主動關心班上弱勢的同學;在家陪孩子一起看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上的時事新聞,思考世界其他地方的人正面臨哪些難題。

即使是像文章開頭所提的大規模槍擊案這等慘痛事件,理查德·魏堡德也建議父母「不能對悲劇表現麻木。」甚至應該引導孩子進一步討論對事件的看法,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看了新聞後說他很焦慮,千萬不要回答「沒有什麼好擔心的」,因為這等於忽視孩子的感受,而應問他「為什麼焦慮?」陪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各種課題,才是現代家庭應該做的事。

何謂同理心?
護理學者Teresa Wiseman認為,其會產生4種行為:接受他人觀點、避免給予評價、認出他人情緒、溝通對方情緒。(資料來源:關鍵評論網)
同理心與同情心差在哪?
分享來源: 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差別在於?(繁中字幕)

帶孩子一起與世界外師溝通,瞭解更多國際時事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YLE 劍橋兒童英文 18 堂」&「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

問題一:請問您認為孩子需要學英文的原因?
增加國際視野為升學做準備工作未來鋪路趨勢所然,就怕程度跟不上

問題二:您認為台灣學生普遍英文學不好的原因是?
制式教育缺乏環境師資參差不良都有一點

問題三:您的小孩目前是念哪一年級?
學齡前幼稚園國小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