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雙語政策開始:引進國際思維、國際人才與國際評量


回應小英總統的「雙語國家政策」,不少討論或是研議雙語教育的文章或言論都持正面看法,這大概是藍綠難得的共識,台灣需要走出去,需要有更寬廣的國際空間,國人的「國際視野」、「國際移動力」、「國際溝通力」,都是不可或缺。建立這些能力的基礎在於語言。我們除了中文之外,大概最能掌握的也就是從小學習的英文了。

雙語教育早就開始了──反對雙語?

台灣各大學為了招收境外生,很早就開始推動以英語授課(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的學程或學位;不少縣市首長這兩年開始在國中小推動雙語教育,不管是採用歐盟的「學科與語言並重的學習模式」(CLIL)或是直接採用國際學校的「英語授課模式(EMI),台灣英語力的學習熱潮又往前推了一步。當然,其中存在著一些反對意見,認為從小自己的母語或國語沒學好,如何加入另一種外語,令小孩錯亂,也可能造成城鄉差距,也有人認為使用英語來教學,對於學科學習一定會有稀釋或打折扣的危險。

很有趣的是,反對國中小雙語教育的人士大抵都是英語非常好的學者專家,反而英語不是很好的家長、社會人士或政治人物都舉雙手贊成。我個人曾經做過調查,以六都家長會成員及22各縣市的民意代表為母數,發現超過九成以上的受訪者都贊成從小開始學雙語。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

反對雙語人士,其實大抵很少接觸第一線的國中小教育,對於小孩子語言學習過程停留在三、四十年前美國針對移民研究的雙語缺失來做為基礎,忽略了當時採樣的錯誤以及現在台灣雙語教育實施的現況。首先,當時美國採樣帶有族群及經濟弱勢的偏見,其次也忽視了小孩學習語言的能力超乎大人。台灣及歐美不少人士,從小讓小孩學習兩種以上語言,成效良好,前途也因為多元文化及多元語言獲得不少就學、就業機會。此外,所謂的知識學習打折扣,其實台灣所推行的雙語教育,完全不以所謂知識學科為主,而是強調以生活藝能、以動手做及技巧能力的課程(如體育、童軍、生活、藝術等),對於知識的學習絲毫沒有影響。

孩子多重語言能力,是父母親給小孩的最佳禮物

我個人一直以為孩子多重語言能力,是父母親給小孩的最佳禮物,我從小給我兒子學習三種外語:英語、日語、阿拉伯語,也沒有影響他對於台灣的認同(他也會講台語),也沒有影響他學科學習,最後都考上不錯的高中與頂尖的大學(理工科及商學),現今工作也都因為外語而獲得不少優勢。

學習方法的改變──高中之前,不要教文法

雙語或更多的外語學習,絕對是我們國家對外競爭的利基。最重要的,其實是如何學習以及規劃學習時間。我們過去外語學習大抵偏重語言知識或是文法、單字背誦,缺乏使用觀念,因此學了十年英文,還不知如何應付日常社交能力。如果從小以聽、講使用能力為主,先從使用及溝通的概念出發,語言知識到了足夠的語言量後,再來加入文法,那就是事半功倍。所以長久以來,我一直主張文法到了高中以上才來教,國中小不要教文法等語言知識,單字也不應該以背誦為主,而是透過聲音去使用。好的語言學習方式,是使用它,不是學習它,這也是我們一直推動EMI在台灣國中小雙語教育的基礎。讓學生孰悉這些語言的聲音及附隨的語意,這就是學習外語的第一步。

如何檢驗學生會了嗎?從國小到國中都有不同的評量機制,我個人主張以能力指標的方式來檢驗,也就是使用以表現(performance-based)為基礎的一種評量機制:會講、會聽、會讀,這才是能力的提升,不是使用一些文法或用法的考試。

要不要語言能力證照?

前一陣子大家也為了大學要不要設立英文畢業門檻吵翻天,甚至最近也有台灣學生利用時間差來獲取多益考卷,以求高分。很諷刺地,這更印證了這些考試的價值性與重要性,要不然怎麼有人甘冒風險做這種投機?台灣的國家考試或大學考試也偶而會出現一些作弊或投機行為,難道我們就把考試廢除了嗎?其實假冒的能力沒有用,證照只是入門標準,很多企業第一關就以英語即席口試、辯論開始,假冒的成績又有如何呢?好好提昇自己能力才重要!

我個人一直認為英文能力的認證有無必要,是看需求來決定。現今求職或應考人數眾多,很多大學(或高中)及企業,都需要英語能力,透過英語證照來做第一關篩選,這是不得已的作法,畢竟這些學校或企業要求學生具備相當的語言能力,才能應付學業與工作。及時廢除大學畢業能力標準,準大學生或社會新鮮人還是得自行去考證照,又有何區別?只是大學設立標準,說實在一點,就是要學生「提前佈署」!如果說這是商業行為,那種社會行為不是商業行為,老師指定學生買某一本教科書,那也是種商業行為吧?

哪一種證照較好?有免費的嗎?

至於要考哪一種證照,那就看需求面來決定:如果想出國唸書,要就以托福及雅思為主,如果想要在國際或跨國公司工作,就可能需要一些國際認可的英語證照。那本土的英檢考試呢?這也是由需求面來決定。這些考試沒有一項是免費的,這不也都是商業行為?就業、就學不也是為未來前途及商業行為做準備嗎?台灣人一直希望一切免費,其實我也希望免費,完全沒有商業行為。本土英檢考試可否完全免費呢?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投資自己,誰要投資你呢?

本土與國際的鏈結:引進國際教育機構與思維,「雙語國家」就是這條路必經的過程。

本土化與國際化,從來不互相違背,把台灣本土培養的優秀人才展現給全世界,也把世界優秀人才帶進台灣企業,這才是台灣未來要走的路。「雙語國家」就是這條路必經的過程。

語言溝通是這一切的基礎,雙語也是國際教育學者(如Ofelia Garcia)一致公認的21世紀人才的基本能力。不管是教育、不管是英語能力認證,都需要國際化。強調本土思維,忽略國際化標準的重要性,難道台灣一切都自己關起來門做生意嗎?引進國際教育機構(如美國頂尖名校)、引進國際教育思維(如線上外師 Tutor ABC, Amazing Talker等)、引進國際教育人才(如國際優秀年輕學者)、引進國際評量標準(如PISA, SAT, TOEIC, IELTS),才能推動本土企業與教育的改革與國際化。

雙語教育的推動、雙語國家方向的建立,才是台灣最重要「本土與國際」結合的議題!

陳超明教授簡介
學歷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英美文學碩士
英國肯特大學狄更斯暑期研究
美國佛州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

現職
致理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全球化教育推廣協會 執行長
財團法人趙麗蓮文教基金會 董事
財團法人誠致基金會(實驗教育) 董事
漢聲電台節目主持人

經歷
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中心主任
實踐大學應用外語系、創意產業博士班 講座教授
教育部12年國民教育課綱高中組審核委員
教育部技專院校教學卓越計畫審查、訪視委員
亞洲培訓總會(ARDO) 常務理事、副理事
國際培訓總會(IFTDO, Geneva)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