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怎樣算長大?│Part2 「負責」──看到當責、勇於任事,他長大了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不分i世代、Z世代、千禧世代還是X世代,「負責」乃至於主動意義更上一層樓的「當責」,都是為人應有的態度。在親子教養中,責任感的培養應從日常生活累積起,不是做給他人看、而是為了自己而做,養成主動、積極的態度,才能期望孩子長大成為一個「負起當責」的大人。

國小六年級的小睿被分配到打掃班級廁所,每天的打掃時間中,他不只會與同學輪值完成刷洗馬桶、地板、洗手台、倒垃圾等分內工作,在老師沒有特別交代的情況下,他總是主動地為廁所內外的盆栽澆花、摘葉,全面承擔起區域綠、美化的責任。

是小睿特別喜歡掃除工作嗎?其實,這不是喜歡與否的問題,而是小睿的爸媽從小就教育孩子負責任,不僅負責,更培育出全球頂級企業都重視的「當責」心態,也就是工作是為了自己而做,願意主動、積極地確保工作成果做到最好

以小睿的例子來說,他能將手上的份內工作都做好,已經相當負責,但他了解打掃的本質除了維持環境清潔外,綠、美化也是重要的環節,他不將打掃廁所當成一份差事,而是將廁所內、外都當成他為班級盡心盡力的地方,期望整體看起來乾淨又美觀,這就是比負責更上一級的「當責」。

比負責更上一級的「當責」:Accountability

「當責」的英文是Accountability,與「負責」的Responsibility在英文字根、字源上便有差異。根據《當責》一書的作者張文隆之解說,當責Accountability 的關鍵字根為count,有以下含義:

  • count 有計算、清點、計量之意,如count in 是「計算入、算成果」。
  • count 有相信、信任、依賴、可靠之意,如count on是「依靠、信賴」。
  • count 有影響、很重要之意,如experience counts 是說「經驗很重要」。

承上,accountable 的含義即包括了可計數的、可說明的、要報告的、可依靠的、能信賴的、擔後果的、有責任的等形容詞,與負責的字根response是指回應、回答的能力有所區別。所以深究「當責」與「負責」的字義,其實有層次高低之分,僅看中文不易區分。

「當責」的概念在1990年代左右於西方企業管理圈出現,之後廣為微軟、3M、奇異(GE)、杜邦等全球性跨國企業所採用。比如微軟就直接將「當責」列入企業價值觀中,定義為「我們對我們的決定、行動和結果承擔全部責任。」(We accept full responsibility for our decisions, actions, and results.)

把事情做完還不夠,還要做對又做好

回到班級打掃的情境,既有像小睿這樣「負起當責」的孩子,自然也有認真做完自己分內事、交差了事以及隨便做做等各形各色的孩子。這其中最大的差異,主要就在於是否將「自己要做的事情」──不管是被交辦的、被分配到的還是自己主動選擇的──都能自我要求「做完、做對又做好」。

舉反面的例子可能更好了解:班上共有五排座位,每排分配一人打掃,除了地板清潔外,也要注意桌椅對齊與靠攏。小安每天都會做好這些事,但如果看到隔壁排有紙屑,即使能順手而為,他也不會主動去撿,「那不是我的事,是小明該負責的。」你不能說小安錯了,他還是完成自己的事,只是少了一些主動求好的心。

其實每日的職場中,大人都在發同樣的牢騷:「這不關我的事。」、「為什麼別部門接的業務,卻要害我留下來加班?」先不追究隨便打掃的小明,或是亂接業務的同事,回歸自己的心態,仍在於是否勇於任事,是「做給別人看的,有做就好」還是「做給自己的成果,必須做到最好」。若能像小睿一樣,在家庭自理、學校生活階段就建立起當責的態度,想必成年後在職場上也會是一個優質企業都願意招募的當責人才。

善用自然後果,建立孩子的當責態度

學習當責的態度要從小開始,許多兒童發展專家都建議可以從「做家事」開始,讓孩子從生活自理中培養出責任感、自主性。出版過多本親子教養暢銷書的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設計了一份《兒童學做家務年齡表》,從9個月大的嬰幼兒開始,家長就可以給予簡單且容易做到的指示,比如請孩子幫忙丟換下的髒尿布;隨著年齡漸增,逐漸加入整理自己的玩具、幫忙鋪床、準備自己隔天要穿的衣服、收拾書包等等事務。

孩子做不好怎麼辦?家長必須要有耐心,一遍遍的示範帶著做,且要給予孩子犯錯的空間,等孩子能力到位了,就要放手讓他自己做做看,此時即可善用「自然後果」、「邏輯後果」養出孩子的責任感,比如前晚已經提醒過要收書包,隔天卻還是忘記帶水彩用具,那就讓孩子在學校接受後果吧!千萬不要幫孩子送去。

自然後果指的是行為導致的自然結果,比如不吃飯會餓、不穿衣服會冷;邏輯後果則是外界要求孩子的行為後果,如打翻果汁要清理、賴床遲到要接受班級公約規範等。不用懲罰手段、也不過度保護,讓孩子面對他自己的課題,才能教出勇於負責、進而當責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