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年度成長力2:人際力──學會真實展現自己,練出好EQ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如果想讓孩子擁有人際力,就得先讓他們懂得「我」與「他人」都是獨立個體。因此,爸媽是獨立個體、孩子也是獨立個體,彼此尊重但不越界,孩子就懂得用「成長」回應你。

七歲的小哲是家中獨生子,但爸媽最近發現,從小被當「寶」的他,最近只要不順其意就大哭大鬧。大人氣得用制止、責罵等方式來管教,卻總適得其反。

為何當孩子蠻橫霸道時,傳統的制止管教難以發揮作用?因為這樣的管教方式難以讓孩子與家長同時意識到:「我」與「他人」,是兩個截然不同、彼此獨立的個體。

鬧脾氣

真正的 EQ,是不委屈自己、也不冒犯他人

談如何管教之前,先來聊聊眾所皆知的「情緒智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EQ)真正意涵。

美國知名心理學家 Daniel Goleman 在 1995 年出版《情商》一書時,不僅佔據當年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一年半,也被翻成 40 種語言,可說是 20 世紀末影響眾人深遠的一本書。

為什麼這本書如此重要?因為他從大腦行為科學角度告訴大家:人類的競爭力不僅靠智商(IQ),情商(EQ)更是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雖然發展至今,許多學者對情商的細節描述略有不同,但基本上跳脫不出以下概念:所謂的情商,指的是「理解並管理自己」以及「洞察他人並管理他人」的能力。

例如:最近與團隊共同熬夜提出的專案被客戶駁回,導致情緒低落不想上班,如果你擁有高 EQ,就會知道最近心情不好是因為「被客戶否定」,因此不會刻意批判自己為何提不起勁,也能很快不被情緒影響,繼續專心在公事上。

此外,當你發現團隊其他同事明顯工作時意興闌珊,也會明白他們還深陷「被客戶否定」的負面情緒裡。因為能洞察他們的情緒,你不會責罵團隊為何心不在焉,而是懂得管理、安撫,讓他們儘快與你一樣回歸正軌。

換言之,真正的高 EQ 是──不委屈自己,亦不冒犯他人。

EQ

人際關係不必「無奈」,也不需「按奈」

有沒有發現,高 EQ 者如果想處理好人際關係,除了「理解自己」也得「同理他人」?

因為人際關係是雙向往來,如果只自掃門前雪,卻缺乏同理、管理他人情緒的能力,即使自己每天能把個人情緒處理得「乾乾淨淨」,一旦踏出門外,就可能隨時被他人的壞情緒潑得一身髒兮兮,導致陷入「處理自己情緒──被他人情緒波及──處理自己情緒──被他人情緒波及」的無限輪迴裡。

不過,這不代表我們得忍受他人情緒攻擊,或是不斷討好他人,而是在彼此坦誠、卻又保持安全距離的情況下「換位思考」,透過理解對方想法,進而知道自己該如何回應。

英文片語「穿他人的鞋子」(in somebody’s shoes ),指的就是藉由換位思考從他人立場看待事情。當你穿著他的鞋子,才會知道對方腳底為什麼會痛、走路為何不舒服。

然而,這雙鞋終究不是你的鞋子,當你理解他的痛苦後,你還是得趕緊脫掉那雙鞋,並思考如何減輕他的痛苦、協助他走出負面情緒。假如對方明明知道這雙鞋為何痛苦,卻執意「留在」那樣的苦楚裡,你就得拉出一段距離,無需再百般討好。

畢竟,人際關係不必「無奈」,也不需「按奈」。真正的同理心(empathy)是——理解我們都是獨立個體,所以我不會無知地否定你的情緒或感受,而能共鳴你的痛苦與需求;但也因為我們是獨立個體,我更不會毫無底線地接收你的一切情緒勒索。

親子人際關係:把孩子當個體,他會用成長回應你

回到一開始的小故事。家,通常是我們生命中學習人際關係的第一個場景;而孩子之所以蠻橫霸道,或許是從小成長過程中沒有機會認識到「自己」與「他人」是不同個體。

因為是家中唯一寶貝,許多人從他幼時起便「以孩為尊」,不把其他成年人視為「個體」。他的心情等於「全家人的心情」,只要小孩心情不好,即便是無理取鬧,全家也卯起來安撫;他的喜好等於「全家人的喜好」,出外只挑他想吃的餐廳、想去的景點,其他人的需求通通無視。

等孩子年歲漸長,家長開始想強化管教力度時,卻又不把孩子視為「個體」,強硬地單向要求孩子遵守規則、聽話、不准質疑。而這個外界認為「被寵壞」的孩子,因為從小誤以為「自己=世界」,等大了卻又發現自己的任何聲音、意見不被當作一回事,自然會以更強烈、激動的情緒來回應爸媽。

而就像心理學家所提出的 EQ,是能知道「自己」與「他人」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家長懂得把自己與孩子都視為獨立個體,孩子就能從中學到如何真實展現自己、卻又不冒犯他人,用「成長」來回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