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有些緊盯著教育問題的爸媽們,因為太擔心「孩子走冤枉路」了,總希望他們在精心設計好的「攻略」下,如同玩遊戲「打怪」一樣,一關一關順利晉級。不過,人生畢竟不像遊戲只有一套劇本、一條路線、一種終極獎賞,經由訓練自我表達,讓孩子自己找找「他們理想中自己的樣子」吧,也許他們飛奔而去的目標,比我們原本想像的還厲害呢!
看到親子或教育類的好文章,妳主動收藏、且細心閱讀確認是好內容後,再熱心地轉分享?姐妹同事、鄰居親友,只要碰到跟學校、考試、教養的相關問題,都把妳當做諮詢對象,因為妳總是可以綜合某本書、某篇文章、某個專家的意見,提供醍醐灌頂的好建議。
沒錯,就是妳。為孩子與朋友們走在前線的熟手好媽!
當孩子的夥伴,陪他「闖」得漂亮
家有學齡兒童的爸媽圈中流傳著一則笑話,每到七月半,校門關、鬼門開,兩個月長的暑假,讓爸媽們光是想到就害怕。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沒辦法像往年安排出國旅遊或夏令營,如何讓孩子度過充實又快樂的暑假,更是許多爸媽目前最要緊的「功課」。
即將升小五的寶貝兒子Owen從出生開始,Irene就常被朋友們揶揄「第一個孩子照書養」。她把自己的大腦當成「教養資料庫」,不斷持續吸收各種教養新知,樂於嘗試、也保持彈性。曾幾何時,她變成了朋友圈中的「媽媽通」,當初開玩笑說她「太認真」的人,現在紛紛向她求助。『該選什麼補習班好?如何改變愛頂嘴不受控的習慣?安排了計畫小孩卻不配合怎麼辦?』
像Irene一樣的熟手好媽,優勢在於她們總是提前注意到變化、預做準備,而非等到問題發生才來解決。想要讓孩子愛上英語學習,從小就開始讀繪本、唱英文兒歌,想引導孩子接觸程式設計,就先從一起玩遊戲開始培養興趣。對於孩子的未來,熟手好媽們心中都有一幅精心規劃的藍圖了,儲備的資訊跟選項足夠多,即便孩子做出不同於她預設的選擇時,也能夠應付各種突發狀況,不致於手忙腳亂。
放心減少他律,孩子會更自律
有些家長會問,既然像Irene一樣有能力綜觀全局的熟手好媽們,可以直接孩子幫做出最完美的規劃,為什麼還要給孩子自己選?如果孩子貪玩不學習、或是不懂得怎麼利用時間,那怎麼辦?其實,越是擔心,越容易教出「不會想」的孩子,除非爸媽要一輩子幫他們安排所有事情,否則總有一天他們得學著自己規劃人生,等到長大才開始學自律,常常為時已晚。
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認為,兒童的道德發展分為:0~4歲的「無律期」,4~8歲的「他律期」,以及8~12歲的「自律期」三個階段。4歲前的兒童還沒有規則概念,在他律期間則還不懂是非好壞,通常都是依循爸媽的行為引導、聽話作事,熟手好媽們信手拈來的生活規範、學習態度培養、還有價值觀傳遞等等,都足以作為孩子最好的模仿榜樣。
而8歲後的自律期,是幼童因為發展出抽象思考的能力,而會開始辨別好壞、思考自己是否認同的階段,但「有足以自律的能力」,並不等於「憑空建立起自律的態度」。此時,熟手好媽們在孩子他律期間幫助他們培養起的好習慣,就能夠開始發揮效用了。這時候透過漸漸放手,讓孩子有空間去「驗證」自己的行為是否能帶來良好後果,這個反覆測試的過程,能讓他們開始信任自己的判斷能力,進而真正開始「自律」。
幫助孩子學習溝通、表達需求,找到自己的路
從他律期轉變成自律期的過程,對孩子一生的發展非常重要,若能順利「無痛轉型」,將奠定他們理性思考、對自己負責的正直品格。然而,熟手好媽們習慣於面面俱到地提供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案,在此時可能會面臨「不容易拿捏放手時機與程度」而帶來的摩擦衝突。
「明知道該放手、卻又不放心」的心態,常常來自對於孩子的判斷力「不夠有信心」,經由親子一同練習溝通技巧,能夠幫助孩子學習表達需求、增進溝通能力,也足以讓爸媽理解孩子的思考過程、放下擔憂,進而有助於親子達成共識。撰寫《非暴力溝通》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 Ph.D.),對於有效溝通提供了以下四點建議:
- 說出觀察:不帶評論地陳述「事實」,避免落入情緒化的「語言攻防」,才能就事論事
- 表達感受:描述自己的感受,讓聽者注意到自己的情緒變化,降低被忽略感
- 點明需要:練習界定真正的需求,雙方才不致於浪費時間繞圈圈、猜測彼此在意的地方
- 提出請求:用積極的「我想要」來取代「我討厭」,有助於找到共識
幫助孩子從他律期順利「變身」到自律期的過程中,做好溝通練習,可以減少接下來青春期許多「爭取權力的叛逆爭吵」。在他律期由爸媽細心引導的人格培養,從現在開始,是時候讓孩子開始學著透過溝通向外「建立關係」、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了,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繼續往「成為獨立個體」的目標邁進。
溝通練習前:
『媽媽,我暑假不想排那麼多課啦,我想出去玩』
溝通練習後:
『媽媽,(觀察)這個課程表把暑假每天都排滿行程了,只有禮拜三早上沒排。(感受)我覺得這樣好累喔。(需要)我很想有時間跟Kelvin他們出去玩,(請求)我想要少上幾堂課,可以嗎?』
前者說法會讓人判斷「因為想玩而不想學習」,後者說法更易於聚焦在「課程安排太緊湊,帶來疲憊感,且針對自己的需要提出請求」,有助於準確有效地解決問題。
親愛的熟手好媽,無時無刻都在「調校」教育藍圖的妳,真的辛苦了。只有同樣身為父母的人,才會知道妳的心血投入有多不容易。適度留白、給孩子更大的揮灑空間,妳就能看到費心灌溉的樹苗漸漸開花結果。原始部落中,外出闖蕩的年輕人遭遇危險時,總會向充滿智慧與歷練的長老求助,有妳這樣「什麼都懂」的媽媽做後盾,孩子將更勇敢走上獨一無二的自我實現道路。
【老公神隊友】
「熟手好媽」的配偶,可以這樣做:適時踩煞車,一同耐心等待
熟手好媽是人人稱羨的教養達人,有時候容易在收集完資訊後,便很有效率地直接決定採行的方案。身為熟手好媽伴侶的爸爸,可以適時提醒一下「衝太快」的好媽們,記得保留一點空間給孩子參與決策。
在某些事情上,試著放手、一同耐心等待孩子思考並做出選擇,這個過程一開始也許會讓她們有些不習慣,爸媽們更要彼此打氣,「相信」一路以來的培養足以讓孩子有能力做出最好的決定,別急著跳出來幫忙。
雖然仍然可能會有做錯選擇的時候,但這本來就是成長必經的過程。透過不斷練習、修正,孩子才能把從爸媽身上學到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就像放風箏一樣,前面奔跑蓄積了能量,在時機到來時我們就要把手中的線放長,讓風箏能把握機會乘風而起。
加油,熟手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