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開,爸爸來!Part1 跟著老爸學英文,有趣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每個人講話風格都不同,有人擅長辯論、有人擅長溝通;這些差異部分是天生,但更多是後天社會、文化期待所發展出來的不同長處。   如果孩子在學語言時,除了常跟媽媽講話,也能多與爸爸學習,就能掌握更多元的語言風格優勢!

Melody在職場上擔任負責溝通、協調的企業公關,最近碰到公司活動旺季,原本對七歲女兒功課事必躬親的她,這陣子終於願意把「陪公主唸書」一事通通交給擔任工程師的老公。

等過了一、兩個月,終於可以從繁忙工作中稍喘一口氣的Melody突然發現,原本講話與自己一樣「甜」甚至偶爾「見人說人話」的女兒,似乎變得更有個性,也更敢講出個人想法了。

跟著老爸學英文,孩子多了新長處

女兒的變化令人好奇,但老公卻聳聳肩,一臉不知情:「我沒做什麼特別的啊!只有最近常教她英文而已。」

於是,Melody偷偷留意他們上課情況,才發現女兒最近語言使用習慣改變來自老公的「潛移默化」。工程師老公雖然自認「啥都沒做」,但他擅長表達個人觀點、甚至不怕與人起衝突的性格,通通都展露於教孩子英文的過程裡。

例如:老公常用英文問女兒「你喜歡XX還是OO呢?為什麼?我覺得XX不錯啊,為什麼你不喜歡?」不斷地追問孩子個人想法。甚至唸英文故事唸到一半,也會反問女兒:「主角說他如何如何,你覺得他說的對嗎?為什麼?誰說主角說的話就對呢?你自己是怎麼想的?」

見到這情景,Melody想起朋友常說他們夫妻性格互補,配起來「恰恰好」。因為圓滑的Melody擅長在親友聚會上拉近大家距離,但碰到來者不善言詞,卻會怕破壞關係而不敢表達怒火;而老公雖然說話直率,但勇於面對衝突,因而常扮演「黑臉」幫她擋下各種不合理要求。

夫妻倆一個「懂得交朋友」,一個「敢於表達自我」。原本女兒常黏著媽媽,並學到其八面玲瓏的說話風格;但最近跟著爸爸學英文,則從他身上得到「表達自我、面對衝突並非壞事」的真傳。

以英文學習為例,正式英文寫作、演講極重視「觀點表達」,也要求文章或演說一開頭就得直率提出個人觀點,再輔以例證或理論支持;即便遇到不同意見也要勇於捍衛個人立場,才能彰顯「我」與「他人」的不同價值。而這樣的語言使用習慣,通常與多數成年男性相符。

原來,跟著老爸學英文,孩子也多了新長處!

社會、文化期待不同,男女語言優勢也大不同

為什麼男女講話風格會如此不同?答案是:兒時成長的不同社會文化期待。

你有沒有「日本人說話委婉、重視關係融洽」、「美國人說話直接、自我觀點強烈」的刻板印象?其實,這正是因為不同種族、國家的人自小成長文化背景差異,因而發展出不一樣的說話模式。

專注研究兩性溝通的美國知名社會語言學家Deborah Tannen也發現,男女就像不同種族、國家的人一樣,因為從小接受的社會文化期待不同,培養出來的說話風格也各有優勢。

  • 普遍被期待「功成名就」的男生,喜歡用語言吸引他人注意:

他們想展現與眾不同,說話風格因而像一場「辯論、談判大賽」。長大後,成年男性多半擅長用語言表達個人觀點,也不把外界質疑視為「找碴」而退縮,勇於面對各種衝突;然而,成年男性卻也因不擅長溝通,較難用語言尋求外界協助、建立關係。

  • 被灌輸「溫良恭儉讓」的女生,擅長用說話贏得他人好感:

她們擅長用語言拉近距離,說話風格就像參加一場「溫馨、同理小聚會」。長大後,成年女性擅長用語言同理、鼓勵他人,並建立穩固親密關係;但她們也較害怕衝突,如果意見出現分歧,會選擇壓抑自我觀點、順應團體主流意見。

培養神隊友,一起這樣做:   適度放手,爸爸才能展露身手

回到Melody夫妻檔的案例,七歲女兒長期從Melody身上學到同理他人的說話優勢,嘴巴也較甜、討喜;但因為很少見到媽媽反駁他人意見,因此內心若偶有不同想法也不敢表達。而最近與工程師老爸長時間相處後,爸爸常用英文挑戰她的想法,也逼出女兒內心的「迎戰魂」,愈來愈敢直視對方眼睛並說出不同觀點。

許多家庭中,母親往往因「過度負責」而一手包辦兒女所有事務,即便父親想參與也難以融入。也因為孩子總黏媽媽,他們往往循著媽媽的身教長大,雖然學到母親性格優勢,卻也少了學習父親優點的機會。

既然已經知道說話風格並非天生,而是來自後天社會、文化差異,那就更要讓孩子多多學習不同性別大人的講話、思考模式,讓他們未來具備更多元優勢。

如果你擅長溝通,不妨教孩子如何說出溫暖、有力量話語,與他人建立起良善關係;如果你的老公擅長表達,讓他參與孩子的語言練習,教兒女如何勇敢表達個人觀點,並學會如何讓別人認識自己。

愛孩子的媽媽們,當你們適度放手,爸爸才能展露身手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