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開,爸爸來!Part 2 跟著老爸做家事,用心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家事,就是家人為家人做的事。不能只有媽媽做,也絕不會只有爸爸做,夫妻齊心協力經營家庭生活,大人將家事做得開心,孩子自然也會好奇想參與,讓孩子跟著一起做家事,自然能培養他對家「用心」的態度。

沒有小孩以前,Andy和May夫妻倆過著甜蜜的兩人世界,一般認為繁瑣無聊的家事,他們總是並肩一起做,將家事也做出生活情趣來。比如下廚這檔事,一人專職站在水槽前打下手,負責洗菜、洗碗、遞工具,另一人就專心切菜、下鍋、調味,雙人分工得宜,菜餚端上桌時,廚房也已整理得乾乾淨淨。

有了小孩以後,家事項目不僅變多、也變得更細瑣,且因為總有一人得看顧小孩,家事只好從一起做變成輪流做:一人幫小孩洗澡、另一人就趕快洗碗;一人餵奶、另一人就去洗晾衣服。請教Andy和May能和諧分工的秘訣是什麼?說來也簡單,就是不比較誰做得多、誰做得少,彼此用「想好好照顧我們的家」的心情,共同經營家庭生活。

「家事」,是家人為家人做的事

總說「孩子是看著爸媽長大的」,看到爸爸和媽媽齊心協力做家事,Andy和May的小孩從小就對當「家事小幫手」很有興趣,尤其喜歡跟在爸爸後面,打掃時幫忙拿吸塵器、折衣服時幫襪子找一樣的花色、吃飯時幫大家擺碗筷,即使有時候做得不好、甚至是幫倒忙,Andy也從不以為忤。

身為一個愛妻愛家的爸爸,Andy是這樣想的:「家事,就是家人為家人做的事。大人做得開心,孩子自然也會好奇想參與,但不要把做家事當成訓練目標,而是讓孩子一起玩,自然能培養他對家『用心』的態度。」

「用心」,無非是現代的好男人表現對家庭負責任的態度。不再像傳統觀念強調男主外、女主內,隨著性別意識抬頭,兩性應該共同承擔家事、子女教養及家庭照顧責任的觀念也日漸成熟,2030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簡稱SDGs)更將家事應由家人共同分擔之倡議,列為發展目標之一。

過去,家事還被分為「男人的家事」與「女人的家事」,前者如水電修繕、換燈泡、搬重物,後者則囊括洗衣、煮飯、打掃、照顧子女與老人等,是真正天天都要做的事務。現今,像Andy一樣家事十項全能的爸爸已愈來愈多,而男性做家事的範疇,更已隨著時代進步,不再像過去那樣局限於粗活。

老爸做家事,孩子都看在眼裡

如果你是家有女兒的老爸,更要好好做家事囉!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的心理學研究團隊曾在2014年於《心理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論文,指出父母在家中的分工會影響兒女如何在性別角色中看待自己,尤其是女兒,「如果爸爸在家裡不煮飯也不打掃,就算他告訴女兒長大能當工程師或執行長,她也不會真的相信。」

相對地,如果爸爸在家能分擔家務,那女兒很自然會認為男人本該如此,組成家庭時也會傾向找能分擔家務的另一半,就職時也更可能追求性別中立或高薪的職業。該篇論文的第一作者艾麗莎‧克羅夫特(Alyssa Croft)指出,以前有關兒童性別定型觀念的大多數研究,主要著眼於父母工作的角色,但她認為,父母在家裡做的事可能更為重要,「因為孩子們更容易看到。」

培養神隊友,一起這樣做:  製造機會,勝過碎念什麼都不會

確實,不是每個男人都願意分擔家務,也有很多先生將做家事定位為「幫忙」,當先生說出「我來幫妳做家事」時,太太們普遍可能出現三種反應:一是「太好了!謝謝老公!」,二是「幫什麼幫!這本來就是你應該做的事!」,以及「不用了,我自己做就好。」

不管妳是哪一種太太,或多或少都會有「擔心老公做不好」的焦慮,但愈不敢放手,另一半就愈沒有練習的機會!也許先生不擅長做家事,但聰明的太太要懂得製造機會給他,就像教養孩子如何負責任一樣,千萬不要想說「乾脆我來比較快」,也不要在先生家事做上手之前給予批評、責怪,如此會讓他對不熟悉的家務感到挫折,最好能先感謝老公的付出,再將希望他改善的地方說出來,善用讚美的力量達到目的。

例如老公沒有將桌椅間縫隙清理乾淨,但媽媽擔心小孩會摸到、吃到,可以這樣說:「爸爸辛苦了!我看到客廳地板都好乾淨,但我擔心小朋友的玩具會亂滾,下次吸地板時再多注意桌椅間縫隙的灰塵好嗎?謝謝你!」

讓先生知道妳有看到他做得好的地方,他也會努力為了家庭學習成長,不要再說「別人家的爸爸總不會讓我失望」了,既然孩子的基因一人一半,家裡的事也該留出位置給另一半。好的神隊友,自己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