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華專欄:誰來帶孩子?

「天啊,怎麼永遠有做不完的家事?我都快瘋了,阿森你快去洗澡、佩佩你趕快寫功課。天啊,每天怎麼都有這麼多事要做?」
每回和住在美國的妹妹通話,要是正好遇到她那兩個五和七年級孩子的上學期間,她就會不時地「抓狂」兩下,大嘆養兒育女實在不容易啊。
我在一旁偷笑,帶孩子,當然不容易囉!不過我妹算是很幸福的了,她說,「孩子們小的時候,大多是老公在帶……」,因為她實在很怕小小孩。
「真的,我喜歡大小孩勝過小小孩,看到小小孩,我頭就要痛了。」我訝異地聽她這麼說,當下卻很想轉頭痛哭三聲:妳怎麼比我「好命」啊?!
去年夏天,我妹全家回臺北,回去一週後的她,一再慫恿要我從澳洲回去和他們團聚幾天。那次回去,我們姊妹倆一起去幫老爸辦了新的智慧型手機,我弟當時快四歲的小女兒當了個小跟班,但最後因為太累而睡覺,我很開心地「偷抱」她,一邊很滿足地看著她睡在懷裡,一邊和台灣大哥大談著新辦手機事宜,更不忘跟臂彎中沉睡的可愛小姪女一起自拍。
我妹在旁邊看了簡直是難以置信,問我如何能「一心多用」?一邊帶著孩子還一邊辦完了事情?這要是她,可昏了頭。我覺得超級好笑的,這對我來說,不是件難事;沒想到對她而言,卻很不容易。
在臺北期間,我那美國妹婿每天一大早就會去爬信義區近旁的象山,回來後還會削好各式水果給大家吃。話說他不僅愛做家事、會帶小孩和規劃全家出遊的旅程外,連水果都削得極專業;孩子們學琴時,他都陪著練,孩子們小時,他也陪著一起閱讀。
我媽就問我妹:「人家做這、做那的,那你是在做什麼?」我妹說,「啊,我做得可多了,我都在一旁當啦啦隊啊!」
同樣來到親戚家,大夥兒看妹婿顧這、做那的,也問我妹同樣的問題,她都回答說:「我幫他做人際關係和當啦啦隊啊,我也有做家事、帶孩子,只是他在很多事比我更擅長,我就讓他好好發揮。」
每次看到我妹一家,總會讓我想著,到底「應該」由誰來帶孩子、陪孩子最好?由誰來做大部份的家事?這些現代家庭的分工方式,該如何分配最恰當?
這——真是沒一個標準答案呢,尤其是在廿一世紀的今天。有時候,誰有時間,誰就扛起來;誰擅於做某樣工作,誰就去做吧;這樣很多家事及工作很自然地就會各有歸屬。傳統早期的男主外、女主內,在男女雙方都必須分別「主外」後,卻仍然只要求女方得兼顧內外的觀念,一定會因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女性普遍更為自主獨立後,而有所調整與逐一破除。
婚姻生活,其實只要沒有太多三姑六婆在一旁「下指導棋」,事情就會單純容易許多。很多時候,恰當的夫妻關係與角色是在平衡、開心與互補下自然發展出來的。但,沒有人一定心甘情願地一直做某一件事,也沒有人非得必須要做什麼事不可,很多時候不過就是一種長期培養起來的默契、溝通與相互習慣,只有你們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自己,同樣的,也只有自己能體會什麼樣的模式會讓你苦不堪言。
有時做爸爸的付出多,有時當媽媽的貢獻多,但它永遠得像天秤一般,需要相當的協調與平衡。當它一不平衡了,雙方就一定得要溝通,甚至生個氣、吵個架,把怨氣吐出來。也或者有一方疲倦、累了,就一定要讓自己休息,不然付出多的一方,很難不變成怨婦或「躁夫」。
孩子不論由誰來帶,不管哪一方付出的心力多,另一方其實也得付出不同或相對等的責任與關心;不論是在一旁不斷地支持、鼓舞,或適時地做出必要的幫忙,主動完成另一方沒完成、不擅長的事,每當角色互換時,做好另一方稱職的「啦啦隊」。在這樣相知相惜的互相體恤下,才會讓教養工作「不孤獨」,也會讓孩子們看到,父母雙方都可以成為不傳統、不帶刻板印象的角色呢。
(圖片由陳之華提供)
特約專欄作家  陳之華
現為自由作家、專欄作者,目前旅居澳洲坎培拉,曾居住於北歐芬蘭六年,也曾居住英國、美國、奈及利亞等國多年。著有:《一起看見不同的世界》、《美力芬蘭》、《成就每一個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沒有資優班,珍視每個孩子的芬蘭教育》等書。
值得借鏡!芬蘭的英語教育|陳之華03
 
爸爸帶,媽媽帶都好!親子一起在家學英語更好!  
 
[contact-form-7 404 "Not Found"]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