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愛滑手機怎麼辦? STEM變成STEAM告訴你答案

網紅小孩系列3

「我兒子每天都躲房間用手機直播,真怕他沈溺網路。」
「我女兒也是,『網紅世代』好讓人擔心⋯⋯」
「對了,前陣子看到有開程式語言補習班耶。」
「真的嗎?我也要讓女兒補習!」

爸媽們心態往往很曖昧,既不曉得如何面對「網紅小孩」比自己更懂社群、更懂用網路賺錢的事實,但看到程式語言等數位課程,卻又態度十分積極地希望孩子「跟上」未來科技趨勢。

其實,如果有辦法成為「網紅」,就某些層面來說,也算是實踐了近年熱門的STEAM教育;甚至理解一下為何最初的STEM會變成STEAM,就會知道孩子的網路世界,也是他們的內心渴望。

從STEM到STEAM,為何要加入人文的「A」?

1980年代,美國率先提出「STEM教育」,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以及數學(Math)結合成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法,不再把各領域專業知識變成獨立科目,讓孩子能用多元觀點、全面性角度看待任何議題。

沒多久,STEM幾乎成了美國教育界耳熟能詳名詞,再加上STEM強調學生不僅擁有知識,也要能判斷性思考並動手解決問題,因此在科技迅速發展、各產業領域幾乎都得「數位化」的今天,STEM特質也因此成為企業需求若渴的人才。

雖然STEM強調「解決問題和需求」,但這些問題如何「被發現」、這些需求又如何「被挖掘」呢?知名廣告詞曾說:「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這句話闡述的正是:人文思考發現需求,科技手段解決問題。

因此,「人文」(Liberal Arts)加入STEM,取Arts首個字母,變成「STEAM教育」。

他們創造新科技,但禁止下一代觸碰

從教育面來看,STEAM教育之所以強調「人文」,就是發現如果只有科技,無助孩子身心成長。而創造新科技的矽谷,現在更興起一股「遠離科技」風潮。

美國非營利組織Common Sense Media調查發現,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每天平均花在電子產品上的時間,比高收入家庭青少年多出約2.5小時。同樣的是孩子,但背後意義是:高收入家庭有機會接觸大自然、透過旅行認識真實世界,或被爸媽帶去「見世面」,從小學習如何與人互動;低收入家庭很可能只待在家裡滑手機、玩遊戲,用一個又一個的數位娛樂填補時間。

不少矽谷新貴甚至採取更激烈手段,把子女送到以「禁用科技產品、回歸自然原始」聞名的私立學校Wardolf School,學習怎麼種蔬果、打毛線、做手工。有趣的是,雖然這群孩子從小不接觸科技產品,但長大後幾乎都專攻STEAM相關領域,恰好與其所強調的「從人文出發」核心不謀而合。

數位時代的落差下,被貼上「數位貧民」的孩子,早已不是缺乏什麼硬體設備,而是缺乏探索社會和真實世界的資源與機會。

孩子的網路世界,也是他的內心渴望

那麼,長期接觸科技的「網紅小孩」,會不會也是數位貧民?並非如此。

「數位貧民」指的是失去人性思考,不曉得如何使用科技工具,成為被科技制約的俘虜;但如果孩子能成為「網紅」,他們其實是懂人性需求、擅長運用科技的佼佼者。

網紅小孩直播有人看,因為他們懂得製作網友喜歡、想看的內容;網紅小孩賣東西有人買單,因為他們觀察到市場上沒被滿足的需求,並用科技作為銷售工具。即便台灣學校才剛開始引入STEAM教育,但他們很可能跑得更前面,某層面來說早就是STEAM理念實踐者。

那如果我家孩子反而更像數位貧民,該怎麼辦?其實,就算是數位貧民,他們每天滑手機的內容,也反映內心最渴望事物。

例如:24小時玩線上遊戲的孩子,離不開網路上有人並肩作戰的氛圍,他們最渴望的是「陪伴」;每天刷著所謂「國外無腦影音」的孩子,其實好想接觸那些又酷炫、又新潮的東西,他們最渴望的是「語言學習資源」。

爸媽們,不要恐慌,更不要有偏見,下次看到孩子整天滑手機,跟他們一起分享自己在網路上看到的有趣內容,再問問他們喜歡哪些內容、為什麼。因為他們的網路世界就像一面鏡子,是他們內心的渴望和需求。

延伸閱讀
網紅小孩系列一│ 你家有「網紅小孩」嗎?2019最該認識的新單字:Kidfluencer
網紅小孩系列二│ 素養教育培養自主力,他們其實都有創業腦

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從認識線上學習開始

現在只要填寫以下表單,就送您的孩子「YLE 劍橋兒童英文 18 堂」&「學生英語教育補助計畫」、英文程度分析和試聽課程,可以了解 tutorJr 為兒童專屬規劃的課程與教學方式是否適合您的小孩,讓孩子的視界更寬廣,只需一分鐘的時間:(每人限填一份喔,孩子需 3 歲以上)

問題一:請問您認為孩子需要學英文的原因?
增加國際視野為升學做準備工作未來鋪路趨勢所然,就怕程度跟不上

問題二:您認為台灣學生普遍英文學不好的原因是?
制式教育缺乏環境師資參差不良都有一點

問題三:您的小孩目前是念哪一年級?
學齡前幼稚園國小國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