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生後,你眼看身邊同樣為人父母的朋友為了「不輸在起跑點」,紛紛提早把還在牙牙學語的幼兒送去學英文;你雖然不太贊同,但捫心自問,是否也曾被這種競爭氣氛搞得內心焦慮?
別擔心,你的堅持是對的。因為語言學研究早就發現,孩子如果過早學外語,其實沒有太大成效,還可能拖累母語發展!
英文是孩子的「外語」,還是「第二語言」?
在行政院指示下,台灣預計於2030年成為「雙語國家」;但在真正落實前,各位家長有沒有先仔細思考過:你家的日常環境裡,英文究竟是孩子的「外語」還是「第二語言」?
「咦,這兩者有差嗎?」事實上,差別可大囉!
外語:屬於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學習模式,指的是在自家環境中缺乏能隨時、廣泛使用該語言的機會,因此必須在特定情境(學校、補習班、外文課程等)中才能學到。對絕大多數非英語系國家孩子來說,英文都是生活中的「外語」。
第二語言:屬於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學習模式,指的是當地環境中的商業、教育等領域有大量應用該語言的機會,孩子學習時能在日常環境中自然而然地使用。例如:移民英語系國家的孩子,在家講中文,上學則用英文,英文即是他的第二語言;或是香港、新加坡等雙語國家,在商貿、政治等場合採用第二語言英文。
如果英文是孩子的「第二語言」,他們生活中便有俯拾即得的各種語言使用機會與資源,這時候談「早點學」才有意義,因為愈早學第二語言、愈能將之練習到等同母語程度。
就像許多人從小在家講閩南語、上幼稚園或小學就開始講國語,即是因為日常中有大量應用機會,因此孩子往往能迅速練成國語、閩南語皆通的「雙聲道」。
提早學習,只是短期內暫時領先
但是,假如英文只是孩子的「外語」,那過早學習不只無法贏在起跑點,更可能拖累母語學習。
為什麼呢?語言學者Patsy M. Lightbown曾研究指出,如果英文是孩子的外語,因為日常生活中少了能自然接觸到英文的大量機會,因而很難引起學習動機,再加上此時通常得兼顧母語發展,所以學起英文彷彿「事倍功半」。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母語都講不好、外語又用不到,孩子為什麼要學?
或許有人質疑:「我家孩子很小就開始學英文,現在剛上國中,學校的英文成績表現比其他同學好!誰說提早學沒有用?」
當然,如果孩子打穩母語基礎後再學習英文,那就像提前「預習」一樣,能在初級英文階段暫時領先,但就只是「暫時領先」而已;等英文學習邁入更進階程度後,孩子的母語掌握度、對語言的熱情、學習動機等,反而才是最長遠的影響因素。
想想看,身邊是不是有認識這樣的朋友:早早就被爸媽送去學英文,剛上國中前兩年英文表現超棒,但升上國三、高中甚至大學後,英文成績卻沒太大起色。後來才發現,除非他們家中有英文作為第二語言的環境,或能自己長期主動學習,否則就像絢爛的煙火一樣,作為「領先者」的優勢稍縱即逝。
提早學語言,只擁有「口音模仿」優勢
目前學術界唯一可確定的是,學習語言時年紀愈小、「模仿口音」的能力愈佳,聽力表現通常也會不錯。因為剛出生的嬰兒大腦能分辨高達800種聲音因素,這些因素構成了目前世界上所有語言的發音;但隨著年紀成長,大腦就漸漸無法聽懂、也發不出某些音節了。 不過,聽、說、讀、寫四種能力中,聽力是最容易短期內進步的部分,而如果只為了「口音」而讓孩子太早學語言,其實毫無道理,因為就算是英語系國家,內部都有不同的地方口音。
學齡前,好好學母語;學齡後,客製化教學最棒
既然對目前多數台灣小孩來說,英文還只是他們生活中的「外語」,那在未滿5~6歲的學齡前階段,就先讓他們好好學母語;等擁有母語基本表達能力後,再尋求客製化教學。
為何客製化教學對外語學習很重要?因為不像第二語言擁有天生的練習、使用環境,孩子學外語通常主要仰賴課堂上的老師,如果能擁有量身打造的客製化學習方法,能讓他們更輕易融入英文世界。
tutorJr之所以把課程設定為適合5歲以上孩童,正是出於專業考量,想讓孩子的語言發展最有成效。我們不盲從其他業者,反而希望等孩子扎穩母語基礎後,再以客製化教學來打造「第二語言」學習環境,讓孩子在沈浸式環境中自然而然使用英文、練習英文,進而讓英文成為等同母語的第二語言。
我們也誠摯邀請各位重視孩子語言正確發展的爸媽,一起來體驗tutorJr的客製化學習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