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活動「想」出發,與孩子在跨年夜學「希望」

我們想讓爸媽知道的是

疫情,讓2020年世界的腳步慢了下來,過去習以為常的聚會或見面,在今年都成了彌足珍貴的事物。這些變化將在孩子心中留下印記,讓他們藉由觀察他人、社會,進而從原本的懵懵懂懂,開始學會思考自己對「現在」以及對「未來」的看法,並從中滋長出驅動未來數十年的「希望」。

「5、4、3、2、1,新年快樂!」

午夜前大批人潮聚集,倒數後大喊新年快樂,是過去跨年夜常見景象。每年此時總有不少人抱怨捷運「擠爆」、路上「塞爆」,但這些抱怨今年可不容易聽到了。因為受疫情影響,全世界許多城市再度封城,短期內再難見到如此大規模盛事。

而對家長來說,這也是一個讓孩子學習「希望」的機會。因為,這或許是他們有生之年第一次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到其他人生活變怎樣、自己的生活又變怎樣,進而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並在心中學習何謂「希望」。

跨年 希望

戒嚴的當年,「聚會」並非易事

1904年底,美國知名媒體《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遷入時代廣場總部大樓後,便在午夜12點整施放煙火慶祝,據說當天吸引將近20萬人到場。後來每年同樣時間,這裡都會向全美國人民廣播跨年倒數活動,迎接新的1月1日,不僅躍升為美國跨年夜傳統儀式,也逐漸散播到世界各大城市。

當20世紀初歐美各大城市開始舉辦起跨年盛會時,原本採用農曆、對西歷新年無感的台灣,也因為正處於日據時代,受到日本西化政策影響,開始跟著日本文化過起西曆的「1月1日」。台灣人會在跨年夜群聚神社外頭,等到午夜鐘聲敲響,新的一年到來,就依序進入神社內參拜,也就是所謂的「初詣」。

然而,才剛開始習慣在跨年夜群聚參加活動的台灣人,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後進入戒嚴時期,「聚會」的權力也被剝奪。當時就算是三、四名普通好友聚會,都可能旋即引來警察關切,更甭論一大群人聚在一起了。

我們熟悉的跨年夜聚會,在戒嚴的那個年代,並非易事。

疫情的今天,「聚會」也非易事

而疫情肆虐的今天,世界上許多城市民眾也因傳染病影響,暫時被剝奪「聚會」權力。雖然台灣現階段還能戴口罩出入公眾場所,但半年前也曾因疫情考量,暫時禁止超過一定人數的大型聚會。別看孩子還小,他們其實都將這一切變化看在眼裡。

「爸媽,為什麼電視上的小朋友沒有上學?」

「因為他們的國家現在病毒很多,政府怕傳染給很多人,請大家都待在家裡不能外出。所以不能上學,也不能去外面的餐廳。」

「那為什麼我還可以上學?為什麼我們前幾天還能去親子餐廳?」

「因為大家都有乖乖戴口罩、勤洗手,生病了就趕快通報,不傳染給其他人。所以你還可以到學校跟朋友、老師見面,假日也可以跟爸媽去親子餐廳一起玩。」

對絕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或許是他們有生之年第一次如此刻骨銘心地「親眼看到」其他人的生活變化,甚至是「親身經歷」這些變化。英國《衛報》也在今年8月指出,這一代孩子是辛苦的「Covid 世代」(Generation Covid),因為開學遙遙無期,雖有遠距教學,但美國仍有4成低收入戶孩子缺乏資源,難以透過線上教育來持續學習,只能被迫切斷與玩伴、老師和教育資源的聯繫,孤單待在家裡癡癡等待復學那一天。

往日的「習以為常」,都是今日的「彌足珍貴」。

真正的希望,是懂得思考「我為何想要、需要」

各位爸媽,2020年社會的巨大變化,不只影響大人,在孩子心中也將留下重要印記。心思敏感的他們,在看到其他國家同齡孩子的生活變化時,內心已體會到:原來這一年逝去的時光,對有些小朋友來說,是如此痛苦的一段日子。

因此,今年不妨在年底前找個時間,跟孩子一起聊聊天,引領他們透過三步驟從「關心他人」走到「了解自己」,從而學習規劃新年新希望:

  • 先想想他人:看到其他國家小朋友面臨的情況,自己有什麼感覺?覺得難過、生氣嗎?為什麼難過?為何生氣?你覺得自己能為他們做什麼?
  • 再想想自己:看著自己目前過的生活,覺得最開心的是什麼?最不滿意的是什麼?你想不想要做一些事情來維持那些開心的部分,並改善不滿意的部分?
  • 最後,思考我想要、需要什麼:以前逢年過節只會跟爸媽討禮物,今年第一次深刻體會到社會變化、其他國家小朋友與自己目前生活的差別後,你想不想規劃一份「禮物」,讓自己未來有機會幫助其他小朋友?
互助 幫忙

如果希望長大後擁有幫助別人的能力,你覺得現在可以先做什麼?是好好學英文,以後出國幫助更多人?又或是好好學程式課,長大後用線上教育資源拉小朋友一把? 當孩子學會觀察他人與社會,並反思自己對現在以及未來的看法後,孩子將懂得思考「我為何想要、需要」,並從中滋長出驅動未來數十年的「希望」。這樣的跨年夜,才是最有希望的跨年夜。